万泰娱乐资讯

【溯源甘肃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的伏羲文化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追寻我们民族的根,伏羲这个伟大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虽然伏羲及其事迹笼罩在神话或传说的迷雾之中,但理性思考,无论是神话,还是传说,都是上古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乏人类历史童年的印记。没有了以伏羲为首的三皇五帝,也就没有了文字发明之前有人物的中国史。

  关于伏羲的记载,在先秦时期即出现在诸子百家典籍之中。上溯渊源,甘肃省天水市所辖的武山、甘谷出土新石器时代人面鲵鱼身纹饰彩陶瓶各一只,正是伏羲人首蛇身(龙身)形象的艺术写照。甲骨文中即有两“虫”相并的字形,有学者认为此即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像的抽象化,可证伏羲的故事起源很早。有了关于伏羲的记载及其信仰,自然也就有了伏羲文化,但明确提出“伏羲文化”的概念,时代比较晚。

  研究缅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尤其是三皇五帝这样的传说人物,往往以“人物+文化”命名标识,合者如三皇文化、炎黄文化,分者如黄帝文化、炎帝文化、女娲文化等。汉代以来,就有“伏羲生于成纪”的记载,而天水地域是古成纪地,于是天水自古有“羲皇故里”之称。受研究古文化、地域文化热影响,1992年10月,天水市组织召开全国性的“第一届伏羲历史文化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伏羲文化》一书,“伏羲文化”概念正式确立,之后这个概念也为学术界认可。

  这里要强调,“伏羲文化”概念提出虽晚,但伏羲文化属历史文化范畴,是史前文化和历代信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自有伏羲即已存在。具体而言,伏羲文化的主体是附着于伏羲身上的诸多发明创造,如始作八卦、发明渔猎工具、兴嫁娶之礼、造书契、定姓氏、制礼乐、理庖厨等。究其实质,这些发明创造可以视为新石器时代原始文明的成果。现代意义上的伏羲文化,其内涵更加广泛,凡和伏羲事迹相关的事或物,诸如祠庙遗迹、民情风俗、传说故事、史籍记录等都属于伏羲文化范畴。伏羲创制的诸多传说使长久造福于人民的事迹有了物主,以便让人民崇拜,引领人民更好地生活。因此,伏羲也就成了原创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尊称为“人文始祖”,民间称“人宗爷”或“人祖爷”。

  秦汉大一统,伏羲及相应的伏羲文化通过四个层面传播:其一,典籍传承层面。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代不绝书。其二,图像传承层面。伏羲女娲像被广泛采用,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工艺品加工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其三,祭祀传承层面。秦汉以来从官方到民间都是设祠祭祀,绵延不绝。凡有伏羲遗迹的地方都有伏羲庙,瞻拜虔诚,香火旺盛。其四,伏羲女娲传说流传于全国各地。和牛郎织女、祝英台梁山伯的传说一样,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故事之一。

  上文所言伏羲文化传播的三个层面,以典籍层面传播最受人关注。《周易系辞下传》关于伏羲“始作八卦”的记述影响广远,将易经、八卦和伏羲不容置疑地连为一体。《汉书古今人表》将伏羲列为“上上圣人”之首,确立其人文始祖地位。汉代尤其是东汉谶纬之学盛行,各种解经之纬书大行其道,其中涉及伏羲资料众多,伏羲形象大为丰满,有了出生地,有了具体的形象,有了各种各样的事迹,伏羲在古史系统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形象、功德完全确立。后世记述伏羲事迹多是以纬书为依据的总结截取。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伏羲的记述以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犠氏》、东晋十六国王嘉《拾遗记春皇庖犠》传记式的记述最为完整。伏羲生地、姓氏、功业、在位年数、驾崩葬地尽在其中。

  及至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注解《史记》,有名著《史记索引》,鉴于《史记》五帝之上历史缺如,其卷30补作《三皇本纪》,文曰:“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昊是也,都於陈,东封太山,立一十一年崩。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胤也。”

  文虽不长,但意义重大。唐代大修史书,完成《晋书》等正史八部,而唐高祖《修六代史诏》和唐太宗《修晋书诏》均以伏羲为中华文化的肇始者,所谓“伏羲以降,因秦斯及,两汉继绪,三国并命,迄于晋宋,载笔备焉。”正是在如此浓厚的史学氛围下司马贞为《史记索引》综述、补充前世有关伏羲的文献材料,撰成这样一篇较为完备的史传,最终完成伏羲传说事迹的历史化。

  宋代史著,如苏辙《古史》、刘恕《资治通鉴外纪》、郑樵《通志》等对前代所记伏羲事迹进一步整合,总的趋势是将传说彻底历史化。罗泌的《路史》则是以资料性著述的形式,将当时所有能见到的各种资料统统辑入伏羲本纪《太昊纪》,“纪”之原文和其子罗苹的注释加起来超过7000字,洋洋大观。经过宋代史家对伏羲资料的全方位整理,后世基本没有了拾遗补缺的空间,如清代古史名著马骕的《绎史》记载伏羲,就只能采用列举宋代以前注明出处的伏羲资料辑录的方式了。

  简要回顾典籍中的伏羲“状况”,则知我们崇敬的人文始祖伏羲,是应国家和普罗大众的需要逐渐形成的,伏羲文化史是动态的建构史和接受史。

  近现代,学术界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运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思想对伏羲传说的来源性质、历史内涵以及伏羲和女娲的关系等进行多学科研究,使伏羲研究有了新的突破。闻一多的《伏羲考》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伏羲由古人典籍中的历史人物,又回归传说人物、神话人物。不过,无论考古者如何考,辩史者如何辩,伏羲是历史人物的身份可以质疑,但谁也无法否认或无视伏羲及千百年来形成的伏羲文化。如历史学家李学勤所言:“我们谈到古代历史都很骄傲,我们的历史年代非常精确,可以一直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是不可争论的。再往上还有很长,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的,也就是从伏羲、女娲开始的。”当然不可否认,从伏羲女娲开始的中国历史有许多断点,故此古人以合理的想象连缀远古历史也是合情合理的。伏羲出现在先秦诸子典籍之中的形象是一位上古时期的人王,是诸子百家回顾历史的产物,不应是凭空虚构,宏观一点说,神话传说就是上古时代的历史,应从历史发展的大势去理解。

  其一,伏羲氏是中华人文始祖。历史上的“三皇”有多种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其中都有伏羲,且位居第一。究其原因,是伏羲非凡的功绩使然,特殊的贡献使然。

  其二,伏羲代表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是人祖,也是龙祖。伏羲形象始终和龙紧密相关,如战国楚帛书就有“故有龙雹戏(即伏羲),出自雷泽”的说法,此类记述包含着一条远古文化信息即伏羲部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三皇五帝之中,也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龙)身的,其实质便是伏羲就是中华祖龙。20世纪以来,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一些著名古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出土了不少龙文化文物。从而可印证,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神,华夏先民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鲜亮的旗帜。伏羲而下,炎帝神农、勾芒、共工、祝融、轩辕黄帝等远古圣帝明王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一脉相承,以他们为代表的古文化和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从而龙也就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标识。

  其三,以伏羲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伏羲最重要的文化贡献是“始作八卦”,对此《周易系辞下传》有完整表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而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伏羲“始作八卦”深信不疑。以八卦为基础,奠定了天、地、人三才大道的完整系统,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周易》。《周易》历来被奉为六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和灵魂,众多哲人学者推演说解就形成了易学,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放眼世界,德国思想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年-1716年)在思考二进制问题时,得到从中国传来的伏羲卦图启发,撰成著名论文《论单独使用0与1的二进制算术兼论二进制用途以及伏羲所使用的古代中国符号的意义》。此文将二进制和伏羲八卦联系在一起,并使二进制为世人所知。以二进制为基础,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现代计算机,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其四,伏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原点。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伏羲被尊为儒家道统渊源谱系人物第一人。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究极经传、品第人物,其“上上”一等者即圣人,序次分别为: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从国史层面确立了伏羲开天圣人、人文源头地位,这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正如明代学者胡缵宗《太昊伏羲庙乐记》所言:“惟太昊继天以开物、以画卦、以造书契而立极也。故有伏羲,而后有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有周公、孔子。有卦而后有《易》,而后有《诗》《书》《礼》《乐》《春秋》。有书契、有文字而后有典章、图籍。古昔圣帝明王,孰有若太昊者!”

  其五,伏羲文化是中华大一统政体的重要精神支柱。伏羲在古史系统中圣王地位及儒家道统第一人地位的确立,和秦汉以来中华大一统政体的形成时期是一致的,也可以说伏羲三皇之首地位的奠定是中华大一统政体的必然产物。伏羲形象、创制事功定型,和秦汉大一统的政治形势和独尊儒术的思想氛围互相呼应,伏羲也就成了国家的统一、文化统一的象征。秦汉而下,在京师都设有祭祀伏羲的祠宇。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无一例外都尊崇伏羲。以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北魏一朝许多祭祀伏羲的专庙见于史籍;金代诏命在陈州、秦州卦台山等地定期祭祀伏羲;元代诏命全国范围通祀三皇;清代除在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伏羲之外,国家层面对太昊陵的祭祀一直持续到清朝更替前的宣统二年。就民间而言,全国各地有为数众多的伏羲庙,南北均有,分布较集中的黄河流域达50余处。伏羲传说故事成百上千,在多个民族中都有传播。迄今发现西汉以来伏羲女娲形象画像砖、画像石、绢画300通(幅)之上,分布范围广大,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唐代墓葬、吉林集安高句丽墓葬亦多见。

  总而言之,伏羲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选择和确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在其身上体现着一个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尽管从研究视角伏羲可以有“传说”“神话”诸如此类的提法,但伏羲文化真真切切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正如文化学者李燕杰《伏羲人祖礼赞》所言:“伏羲氏作为人祖,是神话?是传说?还是历史?如果是神话,这种神话,显示了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如果是传说,这种传说,留下口口相传中最美好的篇章。如果是历史,这段历史,更记录了我们先祖的光辉业绩。从神话、传说、历史中,我们深深感到伏羲氏是人文之祖,智慧之灵,教化之圣,铸魂之师。”

  历朝历代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尊重,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因此,我们研究伏羲文化,弘扬伏羲文化,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其一,通过研究、祭祖及讲好伏羲故事等,追寻中华文化精神及其发展源泉,从而丰富中华古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其二,可为华夏文明探源工程提供遥相呼应的民俗史证。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历史上有过及现存的伏羲庙有80余处,涉及14个省份,主要分布在北方,有50余处。北方的伏羲祠庙分布主要集中在渭水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正好和黄河文明的中心地带相吻合,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择的先期启动地豫西、晋南,也正是伏羲祠庙分布最密集的地带。既如此,完全可以将伏羲信仰的原生地和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结合起来考量。

  其三,可与伏羲祠庙所在地横向联合,为开发旅游助力。就现存伏羲祠庙而言,甘肃天水伏羲庙、河南淮阳太昊陵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庙貌巍峨,规模宏大;天水、淮阳两地的太昊伏羲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河北新乐伏羲台伏羲祭典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另外,河南孟津、山东微山的伏羲祠庙和庙会活动也富有特色。伏羲祠庙及其庙会、祭典活动等极具旅游价值,横向联合、共同开发前景广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