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娱乐资讯

中国北方最容易迷路的城市不输重庆

  而在南方问路,不管是20多岁的年轻人,还是七八十的阿公阿婆,指路的统一用语就成了“上下左右”。

  天津,就是一个对要问路的南方人十分友好的北方城市。这里的“桀桀”们不但幽默热情口条顺,指起路来说的也是上下左右,有的还会指外边里边、前边后边。

  天津人指路不常说东南西北,并不是因为他们方向感不好,而是因为天津的很多道路就不是横平竖直的。

  虽然天津和北京紧挨着,但两座城市的道路规划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如果说北京的路是四四方方的棋盘,那天津的路就是弯弯绕绕的蚊香圈,甚至是衣服兜里卷成团儿的耳机线。

  比如和平区的河北路,其中有一段差不多算是南北走向,但沿西北方向走着走着,这条路就变成了东西走向。

  有时一个路口接上六、七条路都毫不稀奇。如果你开车到云南路和沙市道交汇的路口,能看到四周有六条路。这时给路人指东南西北,可能真不如说“您直走,再朝右前边开”好使。

  天津著名溜腿圣地“五大道”,三步一西洋建筑,五步一名人故居,但因为许多道路都是单行道,所以完全不适合开车进来,否则很容易就逆行,造成大堵塞。

  还有天津终极魔幻立交桥——中山门桥、昆仑桥等等,岔路极多,每次上桥都得集中百分之一万的注意力,一不小心就会在岔口走错。

  由于缺少贯穿内环线、中环线、外环线,能迅速疏散大量交通流的快速车道,道路条件较好的外环线也没法来分散中心区的交通流,这导致城市交通相当紧张,动不动就堵塞[1]。

  中心城区的道路更是像乱长的爬山虎一样歪七扭八,缺乏一个整体设计,没有贯穿东西或南北的交通干线]。每次出门开车,几公里路可能就有十来个红绿灯,进一步加剧了道路的拥堵。

  在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均各有一条新华路、和平路、营口道、河北路、洞庭路。东丽、西青、津南、滨海新区的很多区县还都有“一纬路”“纬一路”“一经路”“二纬路”“纬二路”“二经路”等等这些重名道路。

  像天津财经大学附近,就有双水道、三水道、泗水道、浯水道、渌水道。南开大学附近还有南开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

  河东区那边还有一大堆能让地理强迫症极为愉悦的道路名,比如六纬路、七纬路、八纬路、九纬路,还有六经路、七经路、八经路到十三经路,出门如果没仔细看路名,真的很容易搞错。

  天津有一句老话“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卫”,河流在天津的建城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隋朝时,京杭大运河开通,使得南、北运河与渤海的入海河流——海河相连。这三河交汇处,是如今天津地标——“天津之眼”所在地,也使得天津成为往后的重要港口[2]。

  天津不只有“邪乎”的道路,还有被下了“分手魔咒”的“天津之眼” / 视觉中国

  到了明朝,朱棣为了夺侄子皇位,从天津渡大运河南下。最后,他把这个“天子渡河之地” 赐名为天津[2]。从此,这座城市就确定了姓名。

  所以,河流,尤其是海河,对天津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深刻影响了天津的城市发展。

  天津西站、天津站都在海河边上;天津最有名的金融街和景点“意式风情旅游区”是沿着海河建设;河西区、河东区、河北区也都是以海河为参考系设置;甚至天津人最爱喝的牛奶品牌都叫“海河牌”......

  由于漕运是天津的支柱产业,过去,天津人围绕着海河建设道路。整座城市南北长、东西窄,夹河而立,许多道路不是与海河平行,就是与海河垂直交汇[3]。一般来说,和海河同走向的,称为“路”;和海河垂直交叉的,称为“道”。

  再加上很长的历史中,天津是保卫隔壁皇城的军事基地,道路也就不像京城一样有讲究,会被规划得明明白白。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天津依然是以海河为轴线,地跨海河两岸,形成“一条扁担挑两头”的空间结构[4]。

  上世纪80年代时,天津的中心城区由于被多条铁路、河流构成的“两铁五河”分割,道路支离破碎,还形成南北不通、东西不畅的局面[4]。

  当时,在天津骑自行车经常都比坐车快,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天津街头就有乌泱泱的自行车大军[4]。

  不仅有地理的影响,还有一大因素深刻影响了天津的道路,那就是——租界文化。

  从1860年开埠到1945年,共有英、法、美、日、德、俄、奥、意、比九个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最多的时候,有八个国家在天津同时进行租界的规划和建设活动[5]。

  每个国家各自为政,就带来了道路规划的难题。它们先后划定租界区,而后形成各国租界之间,以及租界与华界之间多条行政区划意义上的边界道路[5]。

  在每个租界内部,不同国家按自己的想法规划道路、设计路名,谈不上有一个面向整座城市的整体规划。

  当不同租界的路撞上了,还会衍生出今天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岔路口。有时,一些国家还会更改租界范围、调整边界,租界间还会出现兼并的现象。

  比如天津的原英租界就由于租界边界多次变化,建设道路时缺乏整体规划。每次新建的路和旧路联通的方式,像涂鸦一样潦草[5]。

  20世纪初,袁世凯在天津时,在河北新区起了大量含“经”“纬”字样的路名。天津现在的二经路、三经路,或是日纬路、月纬路等路名,许多都是那时候留下的[6]。

  那时天津每个租界的路名也各有特色,法租界有巴黎路,英租界有伦敦道。不过这些路名后续都被逐步废除,没有影响到现在天津的路名[6]。

  当时负责道路交通接管的部门很多,人员分散,没有形成对天津道路交通的整体系统规划[7]。

  后面天津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市政建设委员会,结束了多部分零散管理的时代,开启了天津城区道路全面重整与规划的新阶段[7]。

  这些年来,天津的道路规划有许多改善:道路路网逐步变得系统、有整体性;高速公路形成快速路网;滨海新区发展成为城市新中心,缓解了天津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2] 罗澍伟. (2004). 一个临河滨海城市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底蕴——为天津设卫建城600周年而作.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06),121-125.

  [5] 杨潇. (2021). 天津原英、法、日租界区边界道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大学).

  [6] 雷露. (2020). 从道路名称看城市文化(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