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娱乐资讯

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谈魅力江城第一景观松花江

  “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这是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写下的“松花江放船歌”中的诗句。

  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全长2002公里,流域面积54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三大江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走向都是由西向东、向南,唯有松花江反其道而行之,由我国最东部向西北、再向东北汇入黑龙江入海。

  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活火山,也是我国大陆东部最高山,比五岳中最高的华山还高500多米,16座山峰环绕的天池水面高程2189米,水深373米,是世界最高、最深的火山口湖,也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之源。长白山集粗犷雄伟和幽静雅致于一身,夏有积雪、冬有翠绿,“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松花江却和关东人一样直爽豪放,她从天池口一泻而下,形成68米高的瀑布,吼声如雷,惊天动地,横空出世。1743年(乾隆8年)乾隆皇帝首次巡视吉林时作《松花江放船恭依皇祖诗韵》,赞道“松花江源山顶生,飞流银河练影明”。长江上游的一段叫通天河,黄河被形容为“黄河之水天上来”,而松花江直接以“天河”的称谓示人。原来世居此地的满族人叫她“松啊里乌拉”,“松啊里”是满语天的意思,音译为松花,“乌拉”是满语江、河的意思,意译为江,这就是她叫了五百年的名字“松花江”,实乃天河也。所谓“第二松花江”是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产物,不应使用。

  天河走出高山峡谷,一改往日的爆烈、急燥,变得温柔、缠绵,三弯九曲,如仙女遗落的飘带呈反S形流过吉林市,把市区隔成三部分,其形如八卦图中的阴阳仪,如此一分为三在全国是仅此一城,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白山松水是满族的发祥地,康熙皇帝诏谕“将长白山封为长白山之神,岁时祭祀,如五岳焉”。他两次东巡吉林,第一要事就是拜祭长白山神和松花江神。1733年(雍正11年)雍正皇帝批准在吉林小白山建望祭殿,供奉“长白山之神”,由地方官代替皇帝按时祭祀。后来乾隆皇帝东巡吉林时,在此望祭长白山神,到江神庙拜祭松花江神。这祖孙二人都以“望祭长白山”为题,赋诗抒怀。

  顺便说一句,吉林市最长的解放路是从原来的通天街发展而来,其实泰山脚下也有通天街,山上有天街,长江的上游叫通天河,可见此名不凡。最好能抹去作为文革遗迹的“解放”,仍用原名,才是保留了历史,保存了文化。试想,平行于天河的街是通天街,顺通天街而行,沿天河而上,直达天池,再登上白云峰,就可上九天了,该是多有意味呀。

  历史上,吉林市是与“江”息息相关的战略要地。为加强北方边防,运送兵员物资,明清两代政府都在吉林设厂造船,人称船厂,地以厂名,船厂就成了这里最初的地名。在江南的阿什哈达有明朝摩崖石刻为证:“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它是明政府管辖东北地区的实证。后来船厂叫吉林乌拉,“吉林”是满语边、沿之意,“乌拉”是满语江、河,合起来即沿江的地方。和松花江一样,也有语音相近的几种写法,康熙皇帝一锤定音通称“吉林”。

  1661年(顺治18年)清政府在船厂旁设立水师营,吉林水师和吉林八旗兵训练有素、骠悍善战,在反击沙俄入侵、两次收复雅克萨的战役中功勋卓著。在本文开头的康熙皇帝诗中还称赞吉林水师“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貔貅键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由此诗,吉林又有了“江城”的雅号。

  在清代,吉林船厂能建造各种运输船和战船,规模空前,成为东北地区的造船中心,为保卫北疆做出重要贡献。船厂和水师营在临江门外的江边连成一片,百姓称为船营,旁边逐渐形成的街道就被叫做船营街,是江城最早、最繁华的街。它形成于吉林建城前,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江城第一街。前些年改名为松江西路,很是可惜,现在只有船营区这一名称还在,总算是留下点儿过去的影子。

  1673年(康熙12年)吉林南面临江建造城墙,三年后设将军署,管辖吉林、黑龙江、外兴安岭直到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及库页岛的广大区域,是中国的大省和海岸线最长的省,二百多年来一直是东北仅次于盛京(沈阳)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因为有了松花江,才能有建于1937年的丰满水电站。丰满大坝长1080米,高91米,装机容量55万千瓦,都属于当时的亚洲之最。它培育的人才遍布全国水电站,号称中国“水电之母”。2019年拆除“病”坝,在下游120米处建新坝,坝长1068米,坝高94.5米,总装机容量148万千瓦。

  有了水电站,才有了大坝拦江而成的松花湖。松花湖面积500平方公里,曾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湖,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长200公里,狭长弯曲,山环水绕,状如蛟龙。诗人贺敬之泛舟湖上,见景生情:“水明三峡少,林秀西子无,此行傲范蠡,输我松花湖”。

  有了松花湖,才有下游这条中国北方唯一冬季不封冻的江。在城区江段,不仅各种野禽留连江面,觅食戏水,胜似闲庭信步;到了元宵之夜,更有河灯万朵,灿若群星,款款如银河落九天。即便隆冬时节,江面上也一派生机:龙舟竞渡,鼓急桨飞,奋勇争上;冬泳人中流击水,尽显浪里白条……

  有了不冻的江,零上4度的湖底水发电后不忘发挥余热,水气蒸腾,大雾漫江,凝结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树枝上,形成了中国四大奇观之一的雾凇景观。诗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沿江之城,尤如仙境。

  在市区松花江上现在雄踞十九处22座桥梁,最早建的桥已年过八旬。近年来不断有新桥建成,有公路桥、铁路桥、水泥桥、钢架桥,也有悬索桥、斜拉桥、拱型桥,形态各异,争芳斗艳。还有几座是老桥加宽,从上面看是一座桥,从两侧看却模样不同,成为雌雄双剑一样的鸳鸯桥,也算江城一绝。一座城市的一条大江有这么多桥,在全国应是名列第一,全世界也罕出其右,大可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再谓中国桥梁博物馆。

  大江东去,逝者如斯,历史和现实浓缩在一起铸成了江边高耸的城标——一位奋力拼搏的摇橹人。在江城人眼中,他是激流中驾船打鱼的渔民,他也是往来黑龙江运送物资的船工,他又是在沙俄弹雨中勇进的水师士兵,他更是开拓进取、破浪前进的现代船厂人。

  松花江千古流淌,滋润着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东北平原,哺育了夫余、高句丽、渤海、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满洲铁骑入主中原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相关的风俗、遗迹、地名和传说至今仍随处可见,形成了有丰厚内涵的松花江文化,因而吉林市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当年乾隆皇帝巡视吉林时龙心大悦,写出《驻吉林将军署复得诗三首》,赞赏这人杰地灵的龙兴之地“城临镜水沧烟上,地接屏山绿树头”。1929年张学良将军视察吉林也为景所动,欣然命笔:“四面皆山三面水,十里江堤分外美,欲问天堂在何处,不在苏杭在东北”。

  天河东南来,蜿蜒西北去,形成的“大江弯弓”景观早在清末民初便是吉林八景之一。如今其他景观有的踪迹全无,有的黯然失色,唯有松花江经过不断的整治建设,变得从未有过的如诗如画、青春亮丽。松花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松花江是江城的血脉,她提供城乡用水、改善生态环境,是离我们最近、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自然存在。实难想象,如果没有松花江,上述的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家园会是什么样?可以说吉林市没有哪处景观有如松花江这样厚重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实在的作用和雄壮的气势,松花江作为魅力江城第一景当之无愧。

  遗憾的是在有限的介绍江城风光的书籍材料中,却少有介绍松花江的内容,大多是随着松花湖、雾凇的说明一带而过。其实,不介绍松花江就等于没介绍江城,不看松花江就等于没到吉林市。所以我们应当挖掘江城魅力,认识江城魅力,珍惜江城魅力、宣扬江城魅力和用好江城魅力。

  我建议吉林市除有立体的城标摇橹人外,还应设立平面的城徽——大江弯弓。其图形由市区的地图抽象而成,中间是蓝色的松花江蜿蜒北上,江两侧是三块浅棕色的城区建筑,其余是浅绿色的群山田野,也可以浓缩为仅是这一段反S形的松花江。还有一个城徽图形可考虑为松花湖,名字就叫松花龙。

  龙和水相依相生,水载龙行,龙腾水上,实在是得天独厚、举世无双、气势非凡。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独特礼物,是江城诸多景观的核心,是江城人精神上的图腾,是江城之魂。把她做成大的牌子树立在江边显著的地方,如世纪广场北侧,和玄天岭上的坎卦图遥遥相望。让这一图形出现在有关江城的旅游书籍、风光图片、景点门票、产品广告、对外宣传等各方面,让她深入江城人心中,印入外地人头脑中,以独特的形象来提升江城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

  我生在松花江下游的冰城,长在松花江上游的江城,每天必到江沿来散步,看着滔滔江水不舍昼夜,听着江畔钟声拨人心弦,不由得心底在吟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