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娱乐资讯

三位院士两个月内相继离世娱乐圈八卦却淹没了他们的死讯

  最近的热搜上铺天盖地都是娱乐圈的离婚消息,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前几天我们又痛失了一位国之巨匠。

  在重阳节这天,中科院传来一则让人悲伤的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同志因病去世。

  杨乐在上小学的时候,很喜欢数学,成绩也很好,因为这个原因,杨乐被选中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

  后来,他发现,代数可以解决小学时一些很难的问题,比如鸡兔同笼问题,设置未知数,列出方程就可以轻松解开。

  他还觉得几何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很新奇,每解开一道题,他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据统计,在中学杨乐做过两三万到数学题。而杨乐自己却很坦然:没有真正统计过,但起码有一万道题。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杨乐在1956年考入了北大数学动力系,在这里,他每天学习12个小时,在博雅塔边,未名湖畔,都能看到他攻克数学难题的身影。

  从北大毕业后,杨乐又考进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与同学张广厚继续在这里深造。

  后来两人一起做研究,发现了函数值中两个很重要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以及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这一成果,在数学界被命名为“杨—张定理”, 得到了国际上学者的高度认可。

  杨乐院士的贡献不仅在于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还在于他承担起对外学术交流的重担。

  杨乐院士到访过英美苏联等多个国家,让中国进一步接触到国际的先进学术思想。

  1996年,杨乐院士与丘成桐教授达成合作,创建了晨兴数学中心,在杨乐院士的领导下,晨兴数学中心培养了一批批青年数学家,不断地为中国数学发展注入着新血液。

  丘成桐教授评价过杨乐院士:“杨乐先生知道中国数学必须走一条不同以往的路,而这条路就是晨兴数学中心。”

  杨乐院士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做着贡献,而另一边,潘镜芙院士同样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挚爱的船舶军舰。

  1937年,江浙地区爆发了淞沪会战。潘镜芙跟随着家人,乘坐着一条小船出逃避难。

  在奔波的途中,潘镜芙看到黄浦江上停着一艘艘巨轮军舰,年仅7岁的他问父亲:“这怎么都是外国人的船?”

  1952年,潘镜芙从浙江大学机电专业毕业,潘镜芙本以为自己这辈子与船舶行业不会有交集时,一纸调令,潘镜芙被调到上海船舶局的设计处。

  最开始,他只能做些翻译和校对的工作,幸运的是,看似处于边缘的工作,却带着潘镜芙近距离地接触了船舶专业的知识。

  后来,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造船知识和技能,潘镜芙与妻儿分别,踏上了去往武昌造船厂的路程。

  在那里,潘镜芙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设计图纸的翻译到复制再到各个模块的建造,从缠绕线圈,拼接船钢板,再到拉电缆,装管子……所有程序,他都跟着一遍又一遍,认真记住每个流程的注意事项。

  在研制我国自己的第一艘护卫舰的过程中,潘镜芙将自己大学机电专业与船舶专业相结合,顶着巨大的压力将当时通行的直流电改成了交流电。

  35岁那年,潘镜芙受命主持设计我国第一代051型号导弹驱逐舰,首次将导弹、舰炮等组合成武器系统,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率。

  而潘镜芙为了随时检验驱逐舰的整体性能,他一直跟随着舰船进行试验,寸步不离。

  但是当时潘镜芙心里有更大的目标,在第一代驱逐舰的设计中,还是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排水量达不到国外的标准。

  这次不仅解决了排水量的问题,还在舰船内规划了作战指挥室,可进行自动化作战指挥。

  时至今日,每当我们有航空母舰交付时,都能看到潘镜芙院士设计的驱逐舰的身影,它们一直在为中国舰船事业保驾护航。

  他是我们的“导弹驱逐舰之父”,他把一生都交给了铸舰使命。他曾说,希望我们的海军、舰艇、航母等都能超越国际水平,引领世界。

  胡英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他不愿给日本人卖命,一直处于失业的状态,家庭生活很苦难。

  上中学时,因为是下午上课,胡英就利用上午的时间,去菜市场卖葱姜,赚些小钱贴补家用。

  民族遭受外敌入侵,家庭困顿不堪,造就了胡英坚韧不拔的品格,在之后学术方面遇到困难时,他也不会屈服,只会迎难而上。

  抗战胜利后,胡英转到上海中学继续读高中,接触到了化学学科,也因为姐姐和姐夫做香料合成工作,胡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3年,胡英毕业留校任教,从那时候开始胡英就开始了70载的教育事业。

  上个世纪70年代,胡英带着学生下工厂进行实践,开始从事分子热力学的研究。

  这一研究就是十来年,1982年,胡英被学校派到美国加州大学进修,跟随美国的两院院士、分子热力学的创始人普劳斯涅茨进行学习。

  可是胡英却学习得很不顺畅,当他向导师说出自己的设想时,普劳斯涅茨却说,这个太老旧了,你没有更新的想法吗?

  只这一句,胡英就感觉到自身与国际科学家的差距。但他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不断动脑筋再去寻找突破点。

  胡英就这样凭借着对学术的执着精神,获得了导师的认可和赏识。普劳斯涅茨一度认为,胡英所做的研究不仅对中国化学工程有重大影响,对世界亦是如此。

  他舍不得这样的人才回到中国,多次挽留胡英待在美国,但是胡英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

  胡英院士74岁的时候,荣获了“教育功臣”的荣誉,在受奖仪式上,胡英院士说:“我愿意继续为我们的化学教育事业竭尽绵薄之力。”

  胡英院士如此谦虚低调,他口中的绵薄之力却在我国化学领域的教育和学术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奉献,华东理工大学的师生不会忘,教育界、科学家的仁人志士也不会忘,我们国人更不会忘。

  杨乐院士、潘镜芙院士、胡英院士……他们是我国科研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才是我们要追的星。

  他们的离世,是国家的损失,他们不断攀登科研高峰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每个人,在各行各业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