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娱乐资讯

货郎担里有千秋

  近日,各大网络平台、商场店家大力促销,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各地奔赴消费者的家中。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各式各样的商品让我们目不暇接、爱不释手。那么,古代的商业情况又如何呢?

  古人留下了很多展示古代商业活动的精品画作,如人们熟悉的《清明上河图》,便清晰展示了北宋汴梁市民生活。除了这类“全景图”外,还有许多反映商业生活图景的绘画作品,以货郎为主题的绘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

  古代普通百姓购买商品,走街串巷的货郎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明代汤显祖《风入松·题货郎担儿》中写道:“何处蛇皮鼓,琅琅过金水桥东。闺阁换回幽梦,街衢忙杀儿童。”货郎挑着担儿、敲着蛇皮鼓,便引得大人小孩前来观看采购,担头的各式商品,更可谓是“希奇样簇簇丛丛。”

  当代学者扬之水指出,从南宋到明代,“货郎图”是一个连续性的画题,不同时代的“货郎图”各自有时代特色,其中的写实之笔不仅纪录生活细节,且往往折射出交织于节令风俗的文学和艺术,即便出于想象和美化的集锦式构图,也依然是以时代风物为根基。

  《货郎图》是古代风俗画中非常经典的绘画题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作品传世。比如,宋代苏汉臣、李嵩,元代钱选、王振鹏,明代计盛、姜隐、崔子忠,清代顾见龙等画家均有以货郎为主体的画作。

  《货郎图》所展示的画面一般以货郎的卖货活动为核心,重点表现妇女买货、儿童嬉闹等生活场景,这些场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画作也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和民俗价值。

  在流传至今的所有以货郎为主体的画作中,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系列《货郎图》最为著名。画家李嵩是光宗、宁宗、理宗的画院待诏,是历经三朝的宫廷画师。他出身木工,这似乎培养了他精微的界画(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创作能力,也为他提供了足够的生活体验,足以生动描绘售卖日常用品的民间货郎。李嵩也擅长画风俗画,他创作有《服田土》《钱塘观潮图》《天中戏水图》《水殿招凉图》等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市民的日常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李嵩创作且流传至今的《货郎图》共有四幅,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为小横卷,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克利夫兰博物馆收藏的都是团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幅画作是国人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一幅。这幅画尺幅不大,纵25.5厘米,横70.4厘米,但是画家的勾勒却极为精细,在较小的面积内刻画出无比丰富的内容,其细致严谨的程度堪比国宝《清明上河图》。

  此幅画面可以分为两组。画面左侧共有八个人:货郎面带微笑,挑担摇鼓,两个孩童飞奔前去,手臂伸向货担,有四个孩子已经触摸到货物。孩子们表情各不相同:或欣喜,或惊讶,或好奇,或呆看。最左边有一位妇女,正俯身取玩具给自己的孩子看。画面的右侧有七个人和四只小狗:一个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正匆匆走向货郎,左臂向前伸着,她身旁的两个孩子正欢叫吵闹着,似乎在央求母亲给他们买玩具或吃的。另外还有两个孩子相互拉扯着,一个孩子像是已经买了零食,一边品尝一边拉着自己的伙伴。画面的最右方,一个孩子手提葫芦,含指回望,神情犹豫不决。后面的几只小狗蹦跳吠叫着,高兴地摇着尾巴。

  从技法上看,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画以线描为主,几乎没有设色。画家主要通过不同的线条质感来呈现物象不同的特点。在刻画货担上的物品时,画家用笔如细线般柔韧圆转;在勾勒人物的衣纹时,画家用颤笔,表现出百姓所穿麻布粗糙的质感。

  研究这幅《货郎图》,必然要研究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商品反映了当时真实的市民生活以及南宋时期小商品经济的发展。货架上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所以货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孩子们的热情欢迎。画家用非常小的笔迹写下了“三百件”的字样,似乎在向观众夸耀货郎货架上商品的丰富性。货郎前面的担子非常杂乱,后面的担子比较整洁。从后面的担子来看,担子共分为六层,在第二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萝卜和茄子,在货架的第三层我们可以看到泥孩儿和泥人,货郎的闹竿上悬挂着各种玩具和其他杂物。

  如果对货郎架子上的商品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可以把它们分为三大类,一是日用品,包括农具类和生活用品。农具类有锄头、铲子、耙子,生活用品类有扇子、斗笠、簸箕、罐子、碟子、葫芦、葫芦瓢、扫帚、草帽、板凳、篮子、竹篓、碗、纺锤(针线)、拂尘、瓶子、凳子(马扎)等。此外,还有佩戴饰物,如珠串、簪子、钗、八卦符、雉鸡毛、铃铛、穗子等。第二类是食品类,包括青菜、萝卜、茄子、莲蓬、山东黄米、田鸡、包子等食物,还有酒水调料类如山东黄米酒、山东罗酒、酸醋等货物。第三类是玩具,玩具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包括鸟笼、小鸟、香包、圆形风车、拨浪鼓、泥人、不倒翁、鸟形风筝、瓦片状风筝、小灯笼、球杆、小彩旗、面具、滚灯、葫芦等众多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意儿。

  货郎的担子上摆满了货物,他的腰间也没有空着,这些小东西拥挤而繁杂,让人感觉画家李嵩恨不得把世间的所有东西都在画面中呈现出来。单就扇子来说,也有好几种类型,货郎的身后别着两把扇子,一把是圆形的大蒲扇,另一把是菱形的手工编织而成的扇子。在货郎身后的担子上,还有一把写了字的芭蕉叶形的扇子,上面写着“莫摇紊前程,旦淄形吼是”,其实就是杭州方言版的“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蕴含着普通民众朴素的对于真善美的向往。

  货郎手中拿着拨浪鼓,这可谓是最具身份标志性的物件。拨浪鼓一响,大家就知道货郎马上要来了,相信很多在乡村长大的“七零后”“八零后”都有这种记忆。货郎靠拨浪鼓的声音来吸引妇女和儿童,也使自己的身份和拨浪鼓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货郎图》当中的拨浪鼓有四种:第一种是货郎拿在手中的拨浪鼓,他前面的担子上也有同样款式的拨浪鼓;第二种是画面左侧第二个孩子手中的拨浪鼓。这两种拨浪鼓在形制上有所差距,货郎手中的拨浪鼓两个鼓面的距离较大,鼓面上还系着流苏,手柄也比较粗。而孩子手中的拨浪鼓鼓形比较扁,整体比较小,手柄也比较细长。第三种拨浪鼓比较精致,四个鼓串在一起,鼓面的方向也不一致,下面靠近手柄的鼓面最大,越往上越小,只要轻轻一摇,四个鼓面就能同时发出声音,小小的拨浪鼓,也能奏响优美的“四重奏”,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们的智慧。第四种拨浪鼓隐藏得较深,它藏在货郎的头顶上,小小的鼓上还立着一只小鸟,其装饰性要远远大于娱乐性。历经岁月的变迁,货郎这种行商的身份慢慢退出了我们的视野,拨浪鼓也终于变得脱离了货郎,成为单纯的孩童玩具。

  在货郎后面的担子上,有一个竹编的小球,看起来像是蹴鞠,但这实际上是滚灯。滚灯起源于南宋,是用竹篾编制的器物。滚灯有不同的大小尺寸,最大的直径可达一米多,最小的就像足球那么大。在竹编的竹球里放上一个点燃的蜡烛,就是成型的滚灯了。滚灯的玩法在于无论如何滚灯滚灯,都不能让里面的蜡烛熄灭。滚灯本来是节日的一种表演形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玩具。南宋诗人范成大曾经写有《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其云:“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就是描写表演滚灯的场景。后来,滚灯表演成为浙江海盐地区长期流传的一种竞技舞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货架上的商品非常丰富,很多物品都需要一一分辨。仔细观看画面的细节,不仅可以识别各不相同的货物,还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我们可以发现,货郎的打扮很特别,他的脖子上挂着许多眼睛、耳朵和牙齿的招牌与模型,在他身上还挂着一个写着“病”字的小圆牌。这其实说明这位货郎不仅仅会卖货,他还是一位乡间医生。在货郎的头上除了花饰之外,还有一件弯钩状的东西,这个弯钩恐怕不是简单的装饰物。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画家李唐的《灸艾图》中,江湖郎中头上也插有一件类似的东西,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医生做手术的工具。两者对比可知,《货郎图》当中出现的这个钩状物很可能也是货郎做手术用的工具。非常有趣的是,在他身上所带的竹笼上,挂着一个字条,上面写着“专医牛马小儿”,可见这位货郎比较擅长的是给牛马和小孩看病。

  货郎是个商人、乡村医生,还是一位典型的“广告人”,在画面中出现了很多广告的因素。货郎的担子上挂着一个小招牌,上面写着“山东黄米酒”,担子的顶端吊着一个葫芦,上面写着“酸醋”,此外,画面中还有“诵仙经”等招牌。“诵仙经”中的“仙经”指的是道教的经典。在画面中,还出现了文字“义写文约”,意思是货郎可以帮助别人写文书,可见货郎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此外,有的招牌上写着“明风水”,这也点明货郎先生还拥有看风水和算卦的能力。我们仔细观察画面,可以发现货郎的身上挂着一个八卦盘,八卦盘是一种八卦风水罗盘,这种罗盘也可以用来测方位,进而帮助货郎看风水。这样多才多艺、走街串巷、消息灵通且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的货郎,哪能不招人喜爱呢?

  我们从北京故宫藏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中熟悉了货郎这一特殊的身份,也见识到了南宋时期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发达的手工业,感受到了民间生活的别样精彩。尽管南宋距今已经时隔数百年,但欣赏这幅画作,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货郎身上的独特魅力,他多才多艺、信息灵通,能够满足乡亲们的很多需求,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热情欢迎。我们也会被货架上琳琅满目、趣味十足的货物所吸引,它们满足着乡亲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货郎是古代“行走的超市”,也是多种身份合一的民间能人。货郎是古代版的带货能手,而货郎到来的日子,也就是民间的“购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