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娱乐资讯

大学生移动新闻APP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移动新闻客户端(新闻APPs)是一种新闻类移动终端应用,包括在苹果和安卓两大系统上的各种移动智能设备发布的新闻资讯类APPs(Applications)。

  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3.78亿,环比增长6.78%,同比增长47.66%。[1]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用户多集中在18至38岁的年轻人中,尤以18至28岁显著居多(62.5%)[2]。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使用与满足这一关注受众媒介体验的传播学经典理论,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主要用户的使用与满足进行研究,从受众的角度了解新闻客户端的现状、进而探讨其发展方向。本研究也有助于探讨媒介技术革新对新闻传播渠道、受众习惯重塑的途径,并为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新闻传播受众研究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证资料。

  卡茨(Elihu Katz)在1959年首次提出“使用与满足”概念,并于1974年与合作者们以一篇《个人对大众传播的利用》正式阐明了“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关心:(1)社会和心理起源引起(2)需求,需求激发对(3)大众媒体和其他来源的(4)期望,期望造成了不同类型的(5)媒体接触,最终导致了需求的(6)满足和(7)其他非企及性结果。[3]

  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媒介或讯息看作造成受众影响的诸多因素之一[4],而不是唯一要素;以传播效果的中介观(a mediated communication)为基础,认为个体的社会心理状态会影响其媒介使用和媒介效果,因而个体差异会制约媒介效果(Rosengren,1974)[5]。从“媒介对受众有何影响(What do media to people)”到“受众对媒介有什么需求(What people do to media)”,使用与满足理论把传播学对受众的研究视角从“被动”转为“主动”。

  在互联网上,“活跃的受众(active audience)”设想变成了现实,活跃的受众(audience)转型成为用户(user)[6]。使用与满足理论凭借其对受众的关注获得了新媒体研究者的青睐[7],它被用来对下列新媒介产品的采纳进行研究:电视真人秀、互联网、IP电话服务、社交媒体网站、博客、在线游戏、在线政治信息、手机等等。有学者进而提出了“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weighted needs for new media),认为受众对新媒体的采纳与使用是在考量诸多需求因素的决策过程,突出新旧媒体的对比体验。[8]

  已有研究发现,APP新闻阅读的用户多集中在18至38岁的年轻人中,尤以18至28岁显著居多(62.5%)[9],大学生是这一年龄段的重要人群,使用数字媒介阅读的频率高,且大多数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主动选择适合的内容来进行阅读[10],对于媒介使用的主动性更强。大学生作为具有如此媒介使用特征的群体,理应成为我们研究新闻APP使用所关注的重要人群。

  本研究将基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框架,探讨当代大学生对于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如何?即大学生“为什么使用(动机)——如何使用(使用特点)——满足与否(使用的评价)”。

  针对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使用与满足具有个性化使用[11]、分众化特点,涉及个人使用体验与感受,故采用能近距离接近、深入交流的“访谈”方式,以期获取完善精准的个性化资料。为保证访谈的深入和访谈质量,本研究选择面对面的实地访谈。

  访谈(interview)是访谈者直接向受访者提问的一种资料收集方式[12],在本研究中,为获取更加深入的资料,需要对受访者展开追问和拓展,这就要求根据大致的研究计划在访问者和受访者之间进行互动[13]。

  如前所述,大学生是新闻客户端的高度使用用户群。同时,上海普通高校数目高达35所[14],2014年毕业大学生人数17.8万[15],而且上海也是中国信息化发展名列前茅的地区[16],故本研究选取上海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35所本科类院校,按照985、211、普通类高校的分类方法,结合高校排名与文理科类型,本研究选取了5所高校(见表一)的大学生进行访谈。

  为尽量覆盖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17],本研究选取配额抽样法,筛选使用新闻客户端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时长在15—30分钟。最终访谈的27名大学生,覆盖四个年级、文理工医(见表二)。

  围绕“为什么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的评价”这一使用与满足的基本模式展开测量,进行提问与追问。

  即使用动机,分为两方面:直接安装动机与长期使用动机,后者比前者更为复杂,特别注重长期保留与短时间删除的使用之别 。

  需要了解用户以下信息:安装的新闻客户端数目与名称、安装设备、使用频率与时长、使用场景、关注信息个性定制、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分享评论行为、查证行为、使用习惯。

  重点关注用户使用新闻客户端是否达到预期,在哪些方面达到,哪些方面没有达到,希望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

  性别、年级、专业对用户使用新闻客户端也有影响,这些变量在测量中均作为控制变量。

  通过2014年初在五所上海高校的调研,最终发现,总体来说,大学生通常保留一个或多个新闻客户端获取较为全面的资讯,对新闻客户端的使用主动性较强,并有意识地进行多个客户端、多种渠道的信息对比,找到自己更需要的资讯。

  了解用户使用动机是使用与满足研究的第一要素。综合已有研究,我们做出以下几种使用动机的假设:情感动机[18](缓解焦虑[19]、获得心理安慰等)、娱乐动机[20](放松休闲、寻找新鲜感[21])、认知动机(即环境监视、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讯等工具性动机[22])、仪式性动机(消磨时间、习惯[23])、社交与自我实现动机(通过分享、评论使他人进一步如自己期待的那样认识自己[24])。

  最终调研发现,大学生安装新闻客户端的动机以认知动机(主动获取新闻资讯的工具性使用)为主,娱乐动机(好奇心,有的因为在应用市场上偶然下载)为辅,情感和社交动机较弱。

  它(新闻客户端)可以天天提醒我,不要太宅,不要太闭塞,要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上课老师提到一个新闻就问我们,结果全班没有一个人知道的,老师就教导说大学生必须眼界开阔一点什么的,然后我就赶紧下了一个来用。

  因为我是学习国际政治的,要把课程学习和实际结合就要关注时政,所以我下载环球时报和BBC News,可以促进学习。

  娱乐休闲使用是指作为上课无聊和课余时间的消遣放松方式,关注的内容集中在娱乐和好玩的段子上面:

  感觉跟人人差不多,就是学习的时候累了或者无聊了,就放松一下,调剂一下,特别是网易上面有一个“轻松一刻”,用一种调侃的方式评述各种新近的新闻,感觉很好玩,打开之后最先看它;

  文科类专业学生更容易关注新闻,且容易将新闻获取与个人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如国际政治、新闻传播、英语等专业),理工科和医学生则多出于个人兴趣而使用:

  我对新闻很感兴趣,觉得每天都需要看看,但其实我的专业跟新闻没有关系,我身边的人也都不看新闻也不讨论。我比较喜欢新闻报道的大视野,特别是参考消息,给我一种国际视野,内容很开阔,报道很严肃。

  从使用新闻客户端类型(如下表三)、使用平台、使用设备(安卓手机与苹果手机)的区别看差异化使用;从使用场景、每日/每周使用时间量、使用时间点[25]、评论分享行为等了解使用行为。

  新闻客户端的种类丰富,按照运营主体和内容范畴进行分类:传统媒体、门户网站[26]、以技术平台为中介的新闻聚合服务类[27]、垂直媒体四种(见表三)。

  总体而言,门户网站类型的新闻客户端由于其他产品(社交工具等)用户覆盖率高而被广泛知晓,且新闻整合性高,更容易被用户所接纳;传统媒体由于其权威性、真实性带来了一部分比较忠实的阅读群体;垂直类的新闻服务应用被用户所期待但却不为其知晓;技术平台的新闻聚合服务类App知晓率低。

  门户网站提供的新闻更全面;对门户网站比较熟悉,至少是经常听说的,使用过他们其他产品,比如QQ、微信和网易邮箱,都有推荐新闻客户端,更容易接触到。

  其中,网易新闻客户端的用户黏性和使用满意程度较高:然而,腾讯新闻客户端推送的内容因与微信、QQ端的腾讯新闻推送形成重复,而在使用中被删掉。

  网易用了三年,每天有事没事就看一看,我在手机上看新闻只看网易,能给网易打满分,感觉网易满足了我所有的新闻诉求;

  人民日报是很有权威性的媒体,觉得至少得到的信息不会是虚假的;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写得很好,每一篇都要从头到尾看完。

  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感觉就像是一个移动的电子报纸,每天自动更新,感觉比阅读纸质版方便多了。高中时候就订阅了南方人物周刊,到大学之后知道他们有了手机客户端,感觉阅读更方便了。

  让自己天天看看英文的报道,而且那些报道都很简短,觉得对自己英语提高有好处的。

  现在各种渠道接触到的新闻资讯都太杂乱了,信息爆炸了嘛,我的专业是工科,但是专业媒体中现在多是财经、科技、社会,很少有跟我专业细分领域相关的专业新闻,假如有的话,我会更加关注。

  我使用Zaker,就是感觉这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新闻客户端,但是做得很高端的样子,新闻很精致,篇幅短小,不像是之前用的腾讯之类的,很杂乱,太多娱乐八卦之类的东西,我喜欢Zaker筛选新闻的态度。

  调研发现,同时使用手机与平板电脑的用户大都会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安装相同新闻APP,但手机使用的时间与频率都更高,而平板电脑由于便携性不高而成为夜间使用的首选。

  偏好平板电脑的用户,认为平板屏幕大,辐射小,对保护视力好,相对小屏幕手机阅读体验更好:

  iPad屏幕大,看起来很爽,一眼看到的新闻更多,而且辐射比手机要小很多;

  iPad看(新闻)更方便,午休和晚上睡前看一看,手机基本不看,因为内存太小;

  一般用iPad的时候,都是比较闲下来的时候,拿着手机的时候是抽空看看,所以iPad上看的东西更多,看的时候也更静心。

  偏好手机的用户,认为手机便携性高于平板,而且手机屏幕在增大,手机阅读体验更好:

  毕竟还是用手机的时候多,手机看起来很方便,iPad上一般不看新闻,打开就直接看视频了;

  新闻一般都是要看最即时的,推送过来的马上扫一下,就知道最新的事情了,iPad上看的时候都不知道过了多久了;

  iPad太重了,一般不会把它带出来,就是晚上回宿舍了,躺在床上,临睡之前玩一玩看一看,一看就是一个小时;

  以前看新闻常用iPad,后来换了三星大屏手机,感觉还是手机上看体验更好,毕竟可以随身携带。

  大学生使用新闻客户端呈现出“见缝插针”式的快速阅读倾向,偏好图文结合的新闻形式,参与网络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他们使用新闻客户端集中在晚上上床之后、早上起来、上课无聊、课间休息、饭后休息、乘坐班车交通工具等闲暇时间,这也决定了大学生对新闻的查看过程主要是浏览式的快速阅读:

  我一般都是等它推送过来或者上课无聊什么的,打开从上往下刷,挑选重要的信息就稍微浏览一下,一些觉得比较重要的就做标记,添加到Pocket上,等到比较空闲的时候再仔细阅读。

  大多数学生快速阅读,极少发表评论,部分大学生会查阅网友评论,与身边的同学朋友讨论。

  我主要会在微信、微博上分享啊、评论啊、点赞啊,但是我不会在客户端上面评论和分享,好像还得注册一个账号,挺麻烦的,而且新闻嘛,看了好玩的跟身边的同学聊一聊,也就够了。

  一些活跃用户会对感兴趣的新闻进行跨平台分享并配评论,过程中也受到其他网友影响:

  刚刚开始的时候会在上面就一些与自己相关的新闻进行评论,但是后来就发现,不知不觉总有一些极端的网友过来叫骂,觉得挺无聊的,就不再评论了。

  一方面是流量局限,另一方面即使有无线WiFi,可能网速太慢,再加上没有戴耳机的习惯。

  这部分主要考察受众使用新闻客户端时所寻求的满足和所获得的满足之间的关系,从用户对新闻客户端具体设计的评价(如对离线下载、跨平台同步、LBS(智能定位功能)、广告优化处理、跨平台同步等),考察影响用户满意程度的具体因素[28]。

  在已有研究中,用户在以下方面对新闻客户端使用有其评判和要求:在技术层面,开启速度、开启界面、缓存功能[29]、记住上次阅读点等;社交方面,分享功能、收藏功能、评论功能[30]、LBS功能(定位新闻)[31];在对内容的要求方面,新闻丰富程度、精致度、趣味性、更新即时性[32]、新闻权威性[33]都成为用户使用的关键所在;在个性服务方面,定点推送热点新闻、个性订制新闻[34]等受到用户关注。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使用中新闻客户端满意程度较高,使用时间越长,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满意程度越高。

  大学生认为使用新闻客户端基本上都达到了使用期望,认为新闻内容、及时性、界面简洁、人性化操作设计、广告优化处理等方面都比较满足。

  使用腾讯和网易(新闻客户端)达到了预期,时效性高,新闻也很客观很正规,内容很正式,上面有内容也有评论。

  (头条新闻)基本上达到了预期吧,因为本来使用它就没有太高的期望,只是丰富一下日常生活,本身只是一个附属品,所以也没有太多要求,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人民日报)感觉还可以,就像是阅读一份电子版报纸,而且更新即时,不收费,看起来方便美观。

  (网易新闻客户端)感觉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吧,比如像是八卦啊、段子啊,就是娱乐生活嘛,另一方面也能知道一些政治啊、社会啊逃不掉的新闻,也增加了跟周围同学之间的交流嘛。

  还有部分用户由于手机空间限制,在使用的时间段内,进行多次卸载重装,也体现出对新闻客户端的使用渐成习惯。

  怎么说呢,我手机内存4G,但是隔一段时间就不够用了,然后就把它(网易新闻客户端)先删了,等空间够了之后再装回来,卸载过很多次。

  总体上,大学生对新闻客户端的使用基本满意,但在占用手机内存较大、新闻排列逻辑顺序混乱、专业报道太浅、娱乐八卦太多、太耗流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满。涉及新闻质量的真实性、权威性、专业性等都是用户需求所在,改进具体意见主要集中在对新闻内容的要求:一方面需要综合全面的新闻,另一方面需要深入、细分的专业新闻。

  感觉上面(网易新闻客户端)有很多新闻报道太过于主观化,让我产生一些怀疑,但是也没有办法、没有必要去查证嘛。

  还是希望(凤凰新闻客户端)能够满足一点个人化需求吧,最好推送我感兴趣的,不能推过来都是无聊的那些个;

  假如有跟医学相关的专业的新闻资讯类客户端,我肯定会用的,但是现在不是没有嘛;

  不少大学生表示,在技术方面,经过多年的版本更新,一些早期客户端的闪退等技术问题已经得到改善。但还有大学生在界面交互设计方面提出意见,简洁美观是需求的重点,对搜索功能的需求也被一些提出。

  希望上面(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排列顺序能够稍微有逻辑一点,主次分明一点,栏目也罗列清晰一点,最好可以一目了然吧;

  也有个别长期用户在使用了较长时间后,卸载掉了新闻客户端,原因并非是对新闻的需求度降低,而是在手机上获取新闻的渠道变得丰富起来。

  因为我是学习金融的,而且我也炒股,所以会对经济、股票等方面的新闻更感兴趣,比如说一些经济方面的栏目,像是IPO观察、经济报道、搜狐财经等我觉得都不错,我在微信上找到它们的公众账号,还有我专业方面有时候需要一些数据,我会关注互联网数据中心这样的微信账号,这些都是大多数新闻客户端上很难找到的很专业的东西。我炒股的话我会关注雪球的微博,我找到越来越多更专业的渠道可以更好地满足我的特殊需求,至于其他一些政治和重大社会新闻,微信上腾讯新闻推送一天那么三、四条我觉得也就够了,所以我就决定把新闻客户端删掉了。

  在使用新闻客户端的性别差异方面,由于不同学校男女比例的差异问题,本次调研样本不具备足够代表性,不做推论。

  使用iOS系统的苹果用户,会安装诸如BBC、CHINA DAILY等英文相关的客户端,而安卓用户中,使用网易、搜狐的比较多;部分安卓用户在买手机的时候就已经自带了搜狐、网易新闻客户端,而苹果则不会有这种现象存在,这使得某些新闻客户端有较多用户。

  使用苹果手机或者曾经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更有可能使用iPad,而一直使用安卓手机的用户则较少有平板设备,这可能与电子产品的偏好有关系。

  本研究从使用动机、使用方式、使用满足三个方面,以访谈的方式考察了上海市大学生使用新闻客户端的情况。结果表明,新闻客户端以一种整合性新闻资讯平台的角色,“见缝插针”地占据了大学生的空闲时间,满足了大学生即时获取新闻、认知学习、休闲娱乐等内在需求,并形成了具有黏性的用户使用习惯。

  获取新闻资讯是大学生使用新闻客户端的最大诉求;同时,新闻资讯的获取方便、内容丰富、来源权威、分类合理等方面,都是大学生选择使用新闻客户端的重要理由。

  首先,大学生试图了解校外动态,开拓眼界,为步入社会做准备,需要比较丰富的新闻资讯,对于使用手机偏好高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新闻客户端更新新闻即时,分类合理,并跟踪用户需求,充分满足了这一需求。

  其次,大学生对新闻客户端提供的新闻资讯持信赖、认可态度。尽管手机上获取新闻的途径多样,除浏览器外,微信、微博、QQ等社交类平台应用,甚至一些工具类应用,都提供了一定的新闻资讯服务;但是,大学生认为微博等渠道谣言与极端言论多,难辨真假,相对而言新闻客户端提供的新闻更加真实、客观、权威,更被认可。

  此外,大学生更偏好阅读按照一定理念与逻辑进行整合的新闻。例如,ZAKER的理念是“传递有价值的资讯”,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口号是“做有态度的新闻”,都得到了大学生较高评价。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上各类资讯混杂,新闻客户端对新闻进行分类整理,更能满足需求。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于新闻客户端的使用频率高,使用场景丰富,使用方式多为快速浏览,表现出即时性阅读的使用形态,即“随时随地,想读就读”,这也是大学生使用移动新闻客户端最大的满足点。

  偏好即时阅读是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手机易携带;其次,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移动生活”的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在手机上阅读新闻也融为其中一部分;再者,新闻本身发生的时间节点不确定,新闻客户端一般都会即时更新和推送;新闻阅读的目的是信息获取,相比于读书更为随意简单,这些都促成了即时性的新闻阅读方式。

  即时性的新闻阅读方式也产生了一些其他影响,例如新闻客户端上的视频并不受欢迎,而图文并茂、标题党更容易抓住眼球;即时性阅读可以充分填补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实现了时间的最大化使用,产生充分利用时间的间接满足。

  认知学习型使用形态表现为,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新闻资讯的获取提升了他们在一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新闻客户端的使用,更积极主动关注与其专业和兴趣相关的新闻,表现出一种认知学习型的使用形态。大学生积极在新闻资讯中寻找所习专业的可能联结点,英语、国际政治、新闻传播等专业,更容易找到这种契合,一些冷僻专业和理工科专业则比较难找到契合的新闻类型。

  研究发现,大学生认为在新闻的即时性到达、获取便捷性、个性新闻订制等方面,对新闻客户端都比较满足并促进了其使用。不论使用什么类型的新闻客户端,大学生的满足程度都比较高,对于所使用应用的打分都在8分左右。

  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诉求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综合类的新闻客户端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细分领域新闻资讯是市场的一大空缺,不少大学生用户表示对一些领域有需求,却苦于找不到相关的产品。

  流畅美观的使用体验包括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排篇布局等方面,操作不畅或布局不合理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同时,开启速度、缓存功能、收藏分享等功能也是大学生认为需要改进的方面。

  总结来说,新闻客户端未来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发展:(1)减少同质化,提供较为个性的新闻服务;(2)进一步发掘细分领域,发展专业垂直型新闻服务;(3)在客户端界面设计方面进一步增加美观性和界面友好性,特别是新闻排版,需要进一步结合新闻的重要性进行合理的排版美化。

  [1][美]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华夏出版社,2009,第186、281、297、304页。

  [2][美] 布莱恩特:《媒介效果 理论与研究前沿》,华夏出版社,2009,第386页。

  [3]谢湖伟、霍昀昊、聂娟:《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一)——从APP新闻阅读看移动数字阅读用户体验构建》,《出版科学》,2013(6),第7-12页。

  [4]谢湖伟、徐贝、龚曙光:《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二)——从南都Daily与Zaker比较看移动数字阅读社会化》,《出版科学》,2014(1),第27-30页。

  [6]陆亨:《使用与满足,一个标签化的理论》,《国际新闻界》,2011(2),第11-18页。

  [7]翟青竹:《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媒介阅读研究》,2012,安徽大学,第1-65页。

  [8]汪玉辉:《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今传媒(学术版)》,2010(8),77-79页。

  [9]祝建华:《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中国传媒报告》,2004(2),第16-24页。

  [10]宋琳琳:《网络媒体使用与满足形态研究》,2009,大连理工大学,第1-73页。

  [11]王宇超:《国内媒体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新闻世界》,2013(9),第10-12页。

  [12]殷乐:《多屏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态势》,《青年记者》,2013(12)(上),第34-36页。

  [13]周懿瑾、吴暖暖:《移动网民新闻阅读的特征、使用习惯和动机》,《新闻记者》,2013(10), 第64-70页。

  [14]綦星龙等:《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类APP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科技与出版》,2013(10):第86-90页。

  [15]潘宝宝、彭雪婷、赵杰:《新时代的斯巴达克起义——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4),第62页。

  [17]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I)研究报告》,《调研世界》,2014(4),第3-7页。

  [18]董川峰:《17.8万,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依然存在》,《新闻晨报》,[2014.03.25]。

  [19]彭佳、吴杨:《新闻客户端:何方突围?》,《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4.11]。

  [1]彭佳、吴杨:《新闻客户端:何方突围?》,《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4.11。

  [2]谢湖伟、霍昀昊、聂娟:《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一)——从APP新闻阅读看移动数字阅读用户体验构建》,《出版科学》,2013(6)。

  [4][美]布莱恩特《媒介效果 理论与研究前沿》,华夏出版社,2009。

  [5][美]布莱恩特《媒介效果 理论与研究前沿》,华夏出版社,2009。

  [7]潘宝宝、彭雪婷、赵杰:《新时代的斯巴达克起义——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时代报告(下半月)》, 2012(4)。

  [8]祝建华:《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中国传媒报告》,2004(2)。

  [9]谢湖伟、霍昀昊、聂娟:《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一)——从APP新闻阅读看移动数字阅读用户体验构建》,《出版科学》,2013(6)。

  [10]翟青竹:《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媒介阅读研究》,2012,安徽大学。

  [11]谢湖伟、徐贝、龚曙光:《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二)——从南都Daily与Zaker比较看移动数字阅读社会化》,《出版科学》,2014(1)。

  [12][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华夏出版社,2009。

  [13][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华夏出版社,2009。

  [15]董川峰:《17.8万 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依然存在》,《新闻晨报》,2014年3月25日。

  [16]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I)研究报告》,《调研世界》,2014(4)。

  [18]翟青竹:《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媒介阅读研究》,安徽大学,2012。

  [19]宋琳琳:《 网络媒体使用与满足形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0]翟青竹:《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媒介阅读研究》,2012,安徽大学。

  [21]汪玉辉:《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今传媒(学术版)》,2010(8)。

  [22]汪玉辉:《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今传媒(学术版)》,2010(8)。

  [23]周懿瑾、吴暖暖:《移动网民新闻阅读的特征、使用习惯和动机》,《新闻记者》,2013(10)。

  [24]谢湖伟、徐贝、龚曙光:《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二)——从南都Daily与Zaker比较看移动数字阅读社会化》,《出版科学》,2014(1)。

  [25]谢湖伟、霍昀昊、聂娟:《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一)——从APP新闻阅读看移动数字阅读用户体验构建》,《出版科学》, 2013(6)。

  [26]殷乐:《多屏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态势》,《青年记者》,2013(12)。

  [27]綦星龙等:《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类APP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科技与出版》,2013(10)。

  [28]谢湖伟、霍昀昊、聂娟:《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一)——从APP新闻阅读看移动数字阅读用户体验构建》,《出版科学》, 2013(6)。

  [29]王宇超:《国内媒体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新闻世界》,2013(9)。

  [30]谢湖伟、徐贝、龚曙光:《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二)——从南都Daily与Zaker比较看移动数字阅读社会化》,《出版科学》,2014(1)。

  [32]王宇超:《国内媒体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新闻世界》,2013(9)。

  [33]谢湖伟、徐贝、龚曙光:《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二)——从南都Daily与Zaker比较看移动数字阅读社会化》,《出版科学》,2014(1)。

  [34]王宇超:《国内媒体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新闻世界》,2013(9)。

  编者按:近期,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成为舆论热点。相比尚不熟悉互联网的老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操作的老年网民同样面临网络谣言、网络诈骗、虚假广告等陷阱,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年轻网民。…

  在现代社会数字化与智能化飞速发展的当下,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数字鸿沟”已成为必须逾越的课题。2020年底,工信部正式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