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娱乐资讯

红石古寨处处皆传说 “九宫八卦”深藏百年谜

  郏县临沣寨,红石围砌、双溪卫护,虽已破败但轮廓完整,充满神秘。这座被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的村落,早在1400年前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其“红石堡垒”始按“九宫八卦”之理所建,迄今已有153年历史。这个自古有着“汝河南岸第一府”称谓的地方,至今保持着百多年前的容貌,讲述着神奇故事。

  每日的上午8点半,堂街镇文化站站长、临沣寨保护开发办公室主任尹亮亮就会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匆忙赶到距家3公里的临沣寨内,在寨子中仔细查看每一处建筑,清扫寨内的主街道,然后,回到办公室,研究寨中那些至今未解之谜。

  “15年前,镇上派我来这个村子,每天检查这些百年建筑,有领导和游客参观,我就义务讲解。”尹亮亮说,自己在闲暇之时,就研究临沣寨的历史、故事和建筑。

  临沣寨,地处平顶山郏县城东南13公里处的堂街镇,距平顶山市25公里,原名水田村、张家埂、朱家洼。

  临沣寨如今成为河南传统村落的“标志”,清朝末年遗留下的红石城墙,至今仍将村寨包围。

  城墙之中开着的三座寨门,成了百姓出入必经之处,寨前双溪卫护,风水甚好,寨中建筑虽已破败但轮廓完整,部分百姓仍居其中。

  “临沣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3A级景区,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铜器舞 ,但这些荣誉只能说明它的建筑和历史古老,而临沣寨里发生的传说远比村寨本身更为传奇。”尹亮亮说。

  明朝万历年间,中原暴发瘟疫,人丁锐减,田地荒芜。为稳固江山,神宗朱翊钧降旨,从山西等地往中原移民。

  山西洪洞县的朱家,作为山西晋王的衰落远支家族,奉命渡黄河南下,迁往河南定居。

  当时,因为瘟疫,沿途的市集多破败不堪,商业凋敝。行至河南郏县“张家埂”时,朱家看此处沣溪、柏水交汇,属风水好地,有良田又有千亩芦苇荡,便在此落户。

  其实,朱家落户之地,早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郦道元就于《水经注·河水》中有记载:柏水(今石河)经城(宝丰)北复南;沣溪自香山东流入郏境。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东,环村一周,复东北至石桥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间,故曰“水田”。

  南北朝时的“水田”,在朱家落户前已改名“张家埂”,朱家老少在村中便靠给张姓大户“打工”、种田为生。

  因当地盛产芦苇,农闲时朱家便随张姓学编织芦席,进而收购当地的芦编制品。村中沣溪往前流不远即入汝河,沿汝河南下,可到安徽、扬州、苏杭,朱家的芦苇制品通过汝河,运贩至豫皖苏,受到了方圆百里的喜爱,这给朱氏带来了财源。

  随着勤劳又善经商的朱家家产逐步扩大,其人丁更是逐渐兴盛,成了村中第一大户,“张家埂”因此改名为“朱家洼”。

  清朝道光和咸丰年间,朱氏家族一分支的朱怀宗及其子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靠贩盐进一步致富,朱紫峰还当上了盐运司知事。

  当时所有河南人吃的盐,皆出自朱紫峰之手。传说三兄弟分家时,所存“元宝”不用秤来称,而用筐来分。清朝后期,豫西匪患猖獗,朱氏担心自己拥有的巨额财富被别人掠夺,三兄弟便商议将“朱家洼”建起坚固石寨,这便是日后的“临沣寨”。

  为建石寨,朱紫峰贴出告示,高价悬赏石寨设计者。前来自荐的设计者不计其数,却没有一人令朱紫峰满意。

  两天后,一位神秘人揭榜,传说按照九宫八卦之理设计临沣寨,这让朱紫峰大悦。

  为加快建石寨的速度,朱氏兄弟在宅院门前大街上摆上八仙桌,堆满2尺多高的金银元宝,同时把粮食搬到街上,凡是建寨运送石料者的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如今依然屹立的这座红石村寨,就是当时耗资700多万两白银,仅用时3个月拔地而起。

  1861年7月15日,统治清朝11年的咸丰皇帝突然驾崩,与此同时,距北京城900公里外的郏县临沣寨建成,而当晚朱家三兄弟之一也莫名死亡,15天后,朱家另一“掌门人”被撤职查办,从此,辉煌了近百年的朱家,彻底没落了。

  “是谁设计的这个红石寨,皇帝驾崩、城寨完工、主人死亡中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偏远的村庄和紫禁城有什么联系?为何如此庞大的家族会瞬间瓦解?这些古籍都没有记载。”尹亮亮介绍,从朱家瓦解之后,村中至今都没有出过富甲大户。

  现回头研究城寨设计,仍感巧妙。步入临沣寨发现,寨中不仅有弯道,还有许多看似通却不通的死巷,盗匪进入,无人带领便会迷向,加些防盗机关,就成易守难攻之势。这也许就是那位神秘设计者按“九宫八卦”建造的巧妙之处,也成为令朱紫峰满意的原因。

  临沣寨外四周,如今仍皆有护寨河,虽不宽,但水系完整。据传,当年的护寨河有三四丈宽,溪水相聚,汇流后入两里外的汝河,后进淮河,随向东入大海。尹亮亮说,因地理位置,临沣寨从古至今在上都有标记。

  临沣红石寨建成后的百年间,土匪曾数十次对其进行围攻,但谁也没有打进过寨子。

  “”时期,全国各地都开始拆除寨墙,临沣寨却有幸得以存留了下来。那年,郏县政府准备拆除这座古寨,谁知连降暴雨,整个临沣寨所处的堂街镇都被淹没,洪水淹至临沣寨时,水位却停止上涨。

  “全镇只有临沣寨没有被淹,整个寨子犹如龟背一般在水中凸现,全镇人躲入寨内,因此为了防汛,县里决定不再拆除。”尹亮亮认为,是柏沣交汇的风水格局拯救了临沣寨。

  临沣寨外,弧形的小河圈绕着红石寨墙。护寨河沿着弧形的寨墙向两旁延伸,内侧的河岸在寨墙下形成通道,其部分路段铺设的地板石,已被踩得溜光。

  寨墙全长1100多米,均为外石内土结构,石材为天然红石,中间的填土则全部来自开挖的护城河。尹亮亮说,现在除南段一些地方出现坍塌外,其余保存完好。

  临沣寨历来只有3个寨门,“溥滨”、“临沣”、“来曛”,但都不是按东西南北朝向所建。村民常说的西门,其实在西北方向,南门则在西南方向,究其成因,则有地势、八卦和风水的说法。每个寨门楼的内侧寨墙上,还设置有水槽,通向寨门上方。

  “这是防止敌方火攻的一个设计。从里边灌水,可以直接浇在城门上,达到灭火的目的。”尹亮亮说三个寨门外,两侧均加砌有两道石槽,是当年的水闸,主要用于封堵洪水。

  在方圆1.5平方公里的临沣寨内,位于寨内龟背形地貌中心的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宅院,在400多间明清民居中,最为高大,保存得也最为完好。

  走进朱家宅院,临街门楼威武高耸,配合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彩绘及条石大台阶,更显气派。这个号称“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清代盐运知事朱紫峰官宅,至今仍保存着东、中、西三套各五进深的院落格局。

  如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3A级景区等,都成了这个古寨的“名片”。

  有如此多的头衔,曾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众多媒体前来报道,临沣寨无疑也被寄予了复兴和腾飞的厚望。

  尹亮亮脑中,有无数种对临沣寨未来的畅想和计划。比如让寨子附近交通便利,修复房屋,让寨中居民搞农家乐,卖农副产品,让朱家老宅定时开放……

  2006年,古寨墙和朱家大院中朱紫峰的住宅,部分被修复了,护寨河也被疏通;2007年开始至今,临沣寨外的千亩芦苇荡也在逐步恢复;寨中有近300人已搬迁至寨外。

  “老百姓家2014年才通了自来水,现在大家都还在用柴火和芦苇草生火做饭,我现在最担心发生火灾殃及老建筑。”尹亮亮说,按照历史文化名村要求,需要保持原住居民血缘传承的完整性,需要从保护建筑的角度减少居民,寨内只能保留150人,而现在寨中的居民还是有点多。寨中百姓多不愿搬出,政府在执行时有些困难。

  现在,每天来临沣寨参观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只凭尹亮亮一个人,也有些忙不过来。他还担心游客过多会对传统建筑产生损坏,而神秘的临沣寨还有很多未解开之谜,尹亮亮也怕自己讲解得不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