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娱乐资讯

娱乐至死:不要做媒体时代的无头躯干

  1985年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出版了一部媒介批评著作《娱乐至死》,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对现代社会也是一次极准的预言。

  《娱乐至死》一开始提到了两个人的预言。奥威尔在《1984》中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而波兹曼认同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人们会因为享乐而失去自由。

  波兹曼通过此书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电视时代取代印刷时代的现象,进行了探究,在书中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的思想意识、世界认知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重大影响,主要是让人们警惕媒介危机,警惕技术垄断。

  因为技术的发展,媒体逐渐趋向娱乐化,公共话语慢慢失去语境,变得碎片肤浅,失去理性,也就造成了时代的娱乐化。这是他从《圣经》的十诫中得到的启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我们确实是生活在娱乐化的时代,也有娱乐的泛滥成灾,波兹曼在20世纪预判的媒介娱乐化,也对应在今天的社会——流媒体时代。

  流媒体:应用数据实时发布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内容的媒体形式。具有速度快、范围广、方便快捷的特点。国内比较突出的抖音、快手、QQ看点、B站以及网易云音乐等等都是流媒体的巨头。

  波兹曼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这是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理论。

  我们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这是媒介即信息,而我们对信息的理解依靠隐喻,所以说媒介即隐喻。而隐喻则让我们对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着色,将人们看到的东西首先下了一个定义。

  其实放眼到我们今天的世界,我们更能理解,当我下载了一个软件,它会先跳出来一个页面让我选择感兴趣的东西。这些东西叫做标签或者类别,大概就是运动、美食、摄影、旅行和音乐等等。

  这样的做法有好有坏,好的是它很方便,让我们能首先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避免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无效信息。但不好的是,这让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惯性,一直照着分类在了解这个社会。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会很片面,很浅陋。我们的视野必然会变窄,了解的内容是自己熟悉的,而其它陌生有趣的内容则在标签选择中被屏蔽了。

  我们知道文字是最能够表现思维和逻辑的一种方式,在印刷机的时代,语言是清晰易懂,严肃而理性的。而在电视的时代,语言逐渐娱乐化,夸张。如今这个时代,语言开始变得不负责任,虚虚实实。

  我们能清楚地体会到我们这个时代大量的廉价文字泛滥,网络上活跃的键盘侠、微博上的各种营销号、众多亲戚关系广泛的各圈知情人以及抄袭文章的写手等等。这些人运用文字的能力优于常人,但他们的文字可以不负责任,随心所欲。他们通过互联网这一保护伞,让文字变得不再那么神圣,反而更加廉价。

  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说:“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像,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但如今的社会,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变得越来越不会思考。正如波兹曼所反复强调的:“技术本身没有错,但是这些技术给人类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如今的世界,信息的作用似乎不再是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而是是否新奇有趣。大量包含性、猎奇和犯罪内容的信息出现,这些内容不要求实效性,只注重大众的关注度,而娱乐圈的这种新闻是最为典型的。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天生痴迷八卦,更不要说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娱乐圈明星。在社会娱乐化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些娱乐八卦,其实是一种无用的信息,不断地占据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沉浸其中。

  我们在这个失去了语境,无法判断自相矛盾的世界里,信息多而无用,对我们的决策没有任何帮助,这大大影响了我们的行动,浪费了时间。微博热搜被娱乐八卦无意义的新闻占据,抖音快手上重复枯燥的摆拍和剽窃别人创作的视频长期霸占了人们的生活,各类新闻咨询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波兹曼在书中还阐述了电视对教育的冲击,我们每日沉浸在电视或手机中,大量的时间被这一媒介控制,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

  通过对我们注意力和认知习惯的重塑,在这一日常化的电子产品的数据传播中,获得了控制我们教育的权利。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波兹曼认为电视成为了教育的启蒙导师,而电视却有着丰富的娱乐性。这也是如今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现代的课堂教育广泛运用多媒体的形式,曾引起过人们关于“破坏学生文学联想性”问题的热议。而如今流媒体时代出现的许多名著鉴赏、品读短视频,让一些学生觉得这种短促的知识拾取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却不知这只是一种“知识渊博”的假象。读书教育重要的是思维逻辑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觉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毕竟任何书籍和知识都需要自我思考与实践,才能化为己用,产生自己的理解。这一层面必然是勤学苦读,来不得半点作假。

  不过我们如今接触了很多媒体式的教育,这一定不好吗?并不是。最近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就是用多媒体形式让广大人民了解中国典籍文化。沉浸式戏剧表演、时空穿梭加上AR技术的运用,通过娱乐的形式让人们了解典籍的历史背景,让我们对典籍的守护与传承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其实就是媒体教育引导的作用。细数近几年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寻宝”、“开学第一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档案”等等,这些都对学生、成人教育有着莫大的帮助。

  再来说说西塞罗的观点,教育如果只是为了让我们摆脱现实,那谁又来塑造未来。离开了现实,我们的思想会非常的不切实际,没有根的树是长不大的。

  我们接受现代式教育,接触电视手机互联网的娱乐式教育,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广泛,更全面。

  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行万里路,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万里路的风景和人文风情。

  我们的学习是在现实中磨练,适应现实,改变自己走入社会,才能从中找出不足,改变现实,创造未来。

  媒体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其实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我们希望科技的存在丰富生活,让我们能清楚地发现世界。

  但媒体的过度娱乐化,不仅是受众和生产者无法逃离,还让大家都忘了要逃离,反而认为娱乐应该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文化控制让人恐惧,掏空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成了《娱乐至死》封面上的无头躯干。

  赫胥黎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不再思考”。

  媒体应该成为我们的延伸,用更好的方式服务于人类,让我们能对世界有更深的认知和了解。如今的世界就是娱乐化的世界,但我们不能做没有头的躯体。应该学会思考,不能只是单纯地凭借眼、声与肉体的感官快感去衡量所见所闻,评价信息,做出判断。更应该重视灵魂的需求,切莫让媒体娱乐了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