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娱乐资讯

余粮才:弘扬伏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月16日,参加首届伏羲文化论坛的知名专家学者在淮阳区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豫东考古研究中心参观

  8月14日至8月16日,首届伏羲文化论坛在淮阳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30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带着各自学术研究成果,深入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探索出伏羲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新内涵。兹摘录、整理部分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余粮才,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余粮才教授来自甘肃天水。

  史书记载,伏羲“生于成纪,都于陈”。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大约1万多年前,伏羲率领部族东下,迁徙两千里,来到陈地,结网罟教民渔猎、养牲畜充庖丁、画八卦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定姓氏制嫁娶、建屋庐始定居,中华文明自此肇始。

  首届伏羲文化论坛,余教授从天水来到周口淮阳,带来了伏羲文化研究的心得,为论坛增辉。因为伏羲文化,天水周口一线牵。其实,何止限于两地,伏羲文化早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源文化。

  余教授通过对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和相关史料文献综合研究后发现,伏羲生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卒于今河南省淮阳区,主要活动于今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伏羲氏文明发祥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7000年

  ~13000年前,伏羲部落此时正处于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演进时期,是华夏民族迈向新文明的转折点,因而伏羲也被赋予了“创世之祖”“开天第一君王”的历史名号。

  随着历史上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伏羲文化不仅在汉民族中代代传承,也在少数民族中颇具影响力。在天水市麦积山石窟69龛和169龛之间的外壁间隔面上残存着伏羲女娲交尾图的浮雕,天水成纪博物馆中陈列着6幅北朝时期的绢本彩绘伏羲女娲交尾图,最大的一幅长1.98米,最小的一幅长1.26米。伏羲女娲交尾图在这一时期的频繁出现,是中华各族人民相交相融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文明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

  自1959年至今,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墓群也陆续出土了100多幅形制相似的隋唐伏羲女娲交尾图画像,那时,汉族、匈奴、车师、突厥等民族生活于此,伏羲女娲交尾图传播至此,反映了汉民族与西域少数民族长期的友好交往,是对当时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最好见证。

  以伏羲庙为证,起初,伏羲庙主要分布甘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后来,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伏羲文化的广泛传播。鲜卑族统治的北魏时期,多地建有伏羲庙;女真族建立金国时期,将祭祀伏羲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蒙古族统一时期,元朝诏令在全国各地府州县建造三皇庙祭祀伏羲;满族建立清朝时期,保留了在京城祭祀伏羲的传统习俗。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多地逐渐建有伏羲庙,既表现了伏羲文化影响的广泛性,又凸显了伏羲这一中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对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影响。

  实际上,我国西南地区的苗、瑶、壮、彝、藏、布依等20多个少数民族至今流传着颇多有关伏羲的神话传说,核心主题大致都是“洪水灭绝、兄妹通婚、繁衍子嗣、安定部落”,与汉民族的传说大致无异。这一现象反映的各民族对伏羲文化的接受、吸纳,更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的表现,以及从主观心理上对民族角色认知的反映。

  余教授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对台湾地区的影响也颇深,直到今天,台湾的民间习俗中有诸多伏羲文化的展现。相传,伏羲创制了先天八卦,八卦图记在台湾人民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在传统婚姻礼仪新娘使用八卦竹筛器具遮阳,在宗祠与寺庙中建造八卦藻井、八卦窗户,在家中悬挂八卦镜、贴八卦符等。每逢伏羲祭祀之日,台湾民众都会自发参与到官方和民间祭祀中,老百姓会制作很多祭祀伏羲的献饭,并将献饭摆放在伏羲庙内供奉。伏羲文化在台湾地区的广泛传播,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见证,八卦图记和祭祀活动也使台湾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对海峡两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如今散落在海外各地的中华儿女已达到6000多万,分布于198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去国多久,海外儿女对本民族文化都会保有强烈的持守。每逢天水、淮阳伏羲公祭大典举办期间,许多远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不远万里回归祖国,拜谒伏羲,参与到各项民俗活动中,以此来寻根问祖、缅怀先贤,这一举动背后折射出的是海外游子心中难以磨灭的民族认同感和对自身文化的坚守传承。

  2006年5月20日,天水与淮阳联合申报的“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儿女追溯伏羲始祖的文化活动终于在当代有了它独有的社会地位和时代价值。随着伏羲公祭大典规格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中华儿女带着对祖国的思念来到天水、淮阳祭祀伏羲,表达对始祖的崇敬。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伏羲文化所蕴含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精神保障。

  余教授深切地指出,“伏羲”是中华文明历代传承的文化标记,寄托着民众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是华夏儿女永恒不灭的身份认同。伏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下社会的重要需求,伏羲文化研究如何在这种背景下更好地开展,是一个新话题,也将成为一个“显话题”。在当今时代“狂飙”、迅猛发展的大潮之中,做好伏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弘扬与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民族气质的传承,民族站位的找寻,道路仍旧任重道远,且有巨大盼望深在其中。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