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娱乐资讯

消失2000年终被找到易经之首连山易能否证明夏王朝的存在?

  对于中国人来说,“夏朝”一直都是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朝代。但是国外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以夏朝没有信史、没有成体系的文字为理由,认为夏朝并不存在,只是神话传说。对于这种污蔑,我们当然不会接受,一时间,寻找夏王朝存在的证据成为了我国考古学界的一大课题。

  然而就在各个考古学家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证据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数民族,突然映入了大家的眼帘。人们纷纷传说他们是夏朝的后裔,能为夏朝的真实存在提供证明。那么,这个民族究竟是谁?他们又有什么独特的文化,竟能与夏朝挂钩呢?

  这个神奇的少数民族叫做水族。奇怪的是,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个民族与夏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个少数民族所在的位置既不在河南,也不在陕西,而是在遥远的贵州。这不免让大家一头雾水。

  当民俗专家们对水族进行追根溯源时,他们发现,水族的谱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百越”势力。这个“百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或者部族的名词,而是泛指在我国东南地区活动的诸个越人部落。

  根据《百越源流史》的记载,这些越人部落中有不少是在殷商王朝建立之前,就从中原南迁过来的。而《史记》则更进一步,直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的宗室,就是“其先禹之苗裔”,而且还是“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后来被封到了会稽,担任祭祀禹王的职责。从此可见,这越人和夏朝先民的关系,是很久以前就被中国人认同的。

  但是很多人依然会有不少疑问。虽然水族是越人的后代,但所谓百越,指的就是当地的越人部族众多,一支两支是夏朝后裔又能怎样?怎能担保水族就是这些夏朝分支的一员呢?再说百越可是在我国东南地区的,水族所在的贵州是妥妥的西南,他们是怎么和越人搭上关系的呢?

  这主要是秦始皇南征百越的结果。很多人觉得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偃旗息鼓,一心一意给自己修阿房宫享乐去了。实际上,秦始皇在当上皇帝之后仍不满足于现有的领土,他发动了大规模征服百越的战争,占领了不少百越部族的土地。而这些百越人为了躲避战火,只能往西边逃跑。

  在贵州,除了水族以外,还有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也都是西迁来的百越人衍化成的民族。不过,水族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甚至和夏朝扯上了关系,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文字很有意思。如果让一个对文字有研究的人来看水族的文字,他的第一反应绝对是:“这不会是象形文字吧?”

  众所周知,文字这种东西从一开始,就是模仿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创造出来的,与人沟通的符号。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能看出不少象形文字的影子。而水族文字的形状,比起甲骨文更加古朴,基本可以确定是在甲骨文之前诞生的文字。

  而在河南,有一座著名的考古学文化,叫做二里头文化。从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各种器物的类型来看,基本可以确定,这处遗址的时间早于殷商时期,应该是妥妥的夏朝文化。

  而在二里头遗址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陶器,器身上刻画着铭文。这让学者们十分惊喜,毕竟它预示着夏朝存在成体系的文字。可是这些刻符在全国的考古发现中十分稀少,没有长篇大段的文字,实在不知从何处可以识读。

  然而考古学家们一见到水族的文字,立刻就感受到了一股熟悉的气息。随后,他们想起了史书上对于越族祖先的记载,突然心花怒放,立刻把水族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刻符进行了比对,结果令人欣喜,这两种文字竟然惊人的相似!

  本应被埋葬在尘土中的夏朝文字,竟然在贵州的大山里完好无恙地保留了下来,而且仍然被使用,没有成为死气沉沉的符号。这实在是让在场的众多专家、学者有了一种“错位时空”的梦幻感觉。

  事不宜迟,考古专家们立刻请来了通习水族文化的老人,前来辨认二里头文化发掘出的刻符。

  这次辨认有喜有忧。好消息是,老人的确辨认出了二里头文化刻符的内容,坏消息是,这些内容并没有什么价值,无非是表达祝贺的套话俗语。再加上国内还没有更多类似二里头刻符的文字出现,所以咱们也不能凭借这一点证据就彻底下了决断。

  当然,要论水族文化中,与夏朝有关的,最重磅的发现,那绝对是在水族被视为经典,代代相传、世世遵循的《连山易》。

  众所周知,《易经》是华夏文化的经典著作,里面阐释着周天变化的自然规律,可称中华思想之祖。但根据《周礼·春官·宗伯·大卜》的记载,《易经》其实也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最古老的一部易书就是《连山易》。

  宋朝学者罗沁考据国学,编成《路史》一书,在书中的《前纪二·天皇纪》中表示,《连山易》的作者,是盘古创世之后的第一位华夏领袖天皇氏。现代人经过考证,普遍认为该书的作者应该是炎帝连山氏。

  但无论如何,这本书的历史都绝对是远超夏朝的存在。不过,《连山易》的内容从汉代之后就少见于记载,虽然有不少学者在家中的藏书里发现了其身影,但大多都被怀疑是伪书。

  而在现代,民俗学家对水族进行考察时,发现他们在举行婚丧嫁娶、种地盖房等大型活动时,常常会根据一本书作为参考、占卜,这不由得让大家想起,中原地区的人们也普遍会用《周易》来卜测吉凶。但水族人使用的这本书完全由水文写成,所以专家们十分好奇,莫非在如此闭塞的大山里,也有《周易》的存在?于是他们找到一位通晓汉、水两种文化的老先生请教。

  老先生家里也有一本类似的书,用他的话说,这本书的作用确实很像外面的《周易》。可是接下来老先生的话就让所有人倒抽了一口凉气:这书不是别的书,正是上古易书《连山易》!

  在场的专家学者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么一本最少有着5000年历史的古书,如此完好无损地在自己面前现世了?

  2005年,一位水族老人谢朝海将他家中珍藏多年,从民国时就传抄完成的《连山易》无偿捐赠给了国家。考古文博界欣喜若狂,请来了学者进行释读和翻译,还找来了汉文版的《连山易》,与其进行比对。

  比对的结果更是让大家激动。首先,这本水书《连山易》与传世的《周易》,在内容上基本不存在雷同之处,可以排除是根据《周易》改编出来的可能。但与汉文版的《连山易》基本没有很大的差别,可以与古人的说法相互验证。

  此外,专家们根据调查,认为《连山易》的发源地,就在今天湖南省会同县的连山乡,而这连山乡有八座代代相传的古庙,其名称和方位,与这本《连山易》中所记载的“连山八卦”完全一致。

  再加上书写这本《连山易》的水族文字,与二里头文化发现的刻符十分类似,而且早于甲骨文。可以断定,这本书的成文是早于甲骨文存在的。综上所述,种种迹象表明,水族与夏朝人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于水族文化的研究,可谓是让国内在对于夏王朝历史研究的学术之路上,前进了一大步。现在的考古学家们可谓是踌躇满志,期待着找到更多的实物资料,以向全世界证明,夏王朝作为一个古老的王朝,曾真实的存在于这片土地之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