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娱乐资讯

“太极”、“八卦”记录的是上古先民的宇宙生成观和时空统一观

  其实,并不神秘。“太极”“八卦”记录的是上古先民的“宇宙观”“时空观”。

  这个“易”,不是指《周易》,而是《连山》《归藏》《周易》这“三易”所记载的“宇宙”生成的初始状态。

  “易”,就是《列子》所言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是“宇宙”的混沌初始状态,也就是老子说的“无”和“有”——既是“无”因为“混沌”,又是“有”发展为“一”。

  “是生两仪”,“两仪”指“天地”。曹子建《惟汉行》诗云:“太极定二仪,清浊始以形。”

  “两仪生四象” ,“四象”,在天为“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玄武为龟蛇合体,最初是鹿,也就是麒麟原型)”;在地为“东南西北”之“四方”和“春夏秋冬”之“四时”。

  《周易·疏》:“四象谓金、木、水、火。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

  在“后天八卦图”中,“震”居东方位,“离”居南方位,“兑”居西方位,“坎”居北方位。“各主一时”,前述“四位”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四象生八卦”,即由上述的“四象”,衍生出了另外“四卦”而形成了“八卦”——即,代表西北的“乾”,代表西南的“坤”,代表东北的“艮”,代表东南的“巽”。

  “震、离、兑、坎”,被称为“四正”之卦;“乾、坤、艮、巽”被称为“四维”之卦。

  “四正”加“四维”,分别代表着“八方”。同时,又代表着“分至启闭”的“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小河沿文化中的“八角纹”图案)

  这种从“混沌”的“太易”状态,再到太极、二仪、四象、八卦的“宇宙观”和“时空观”,是何时的先民基本形成的呢?

  目前已知,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其出土的器物上的“八角纹”图案,其八个“角”并非简单地指向“八方”,而是每两个角平行指向一方,实际标出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西南彝族、傈傈族、傣族、景颇族、瑶族、苗族、僮族保留的“八角纹”图案)

  这种图案,在随后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小河沿文化中,还包括在仰韶文化中,传承延续了3000多年——这种独特的图案,第一,一定与上古先民通过对太阳“立杆侧影”辨证方位有关;第二,一定与“八卦”的形成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彝族保留的古文献中,不仅也有此类“八角纹”图案,而且还将“八角”称为“八卦”。

  应该也在相当早的时候,先民已将“八卦”图形“数术”化,形成了“八方九宫”图,并形成了上述这种特殊的“八角纹”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