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娱乐资讯

国家级非遗凉州攻鼓子的精彩故事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队黑色的古代武士,黑衣、黑裤、黑靴、黑幞头,身背牛皮长鼓,手执枣木鼓槌,在一阵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铮鏦流泉,渐如惊雷奔电的隆隆鼓声中击鼓起舞。那沉着而稳健的步伐,那冷峻而刚毅的神情,那力贯千钓,震人心魄的敲击,还有那忽而如雁翎般展开,忽而如长蛇般疾冲,忽而旋走太极,忽而列成方阵的进退变化,即刻把人们带进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如闻刀枪撞击,铁骑奔突,如见浴血奋战,出生入死

  关于鼓的记载,历史文献很多。春秋时期的民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猗与那与,置我鞭鼓。奏板简简,衍我列祖(商颂那)的民歌”记述祭祀成汤时用鼓的盛况。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亦有“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的记载。这个故事叙述了鼓和槌的制作及其它的声音之高远宏大。

  《春秋庄公二十五年》载:“大水,鼓、用牲于社。”意思就是说,发生水灾,应当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庙里击鼓并献上牲畜。”在秦以前,关于鼓的记载更加详尽,品种也很繁多,有足鼓、建鼓、昙鼓、雷鼓、路鼓、晋鼓、应鼓、朔鼓、密须鼓、麻鼓、料鼓、土鼓等。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篇》中说:“大水者,阴灭阳也。阴灭阳者,卑胜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贱伤贵者,逆节也。故鸣鼓而攻之,朱丝而胁之,为其不义也。”由此看来,“故鸣鼓而攻之”似乎还道出了“攻鼓舞”得名的历史缘由。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鼓的品种就更加多样,象细腰鼓、齐鼓、腰鼓、魏鼓等大量出现,并且在艺术上有很大发展。近代在民间乐队中及戏曲伴奏乐队中,鼓往往起着领奏及指挥的作用,有些鼓还用于独奏,表达着各种情绪。现在经常使用的鼓有堂鼓、战鼓、腰鼓、书鼓、点鼓、缸鼓、太平鼓、八角鼓、渔鼓、维吾尔族的纳格拉鼓(铁鼓)、达卜鼓(手鼓)、傣族的象脚鼓、僮族的蜂鼓、瑶族及朝鲜族的长鼓,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常使用的铜鼓等等。这些鼓除用于合奏和伴奏而外,有些还用于独奏,如板鼓、手鼓等,它们各具特点,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力。

  至现代,鼓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定音缸鼓和排鼓,能造成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一般用于大型的乐队合奏,善于表达欢腾热烈的情绪,是很有特色的乐器。

  祭祀神灵、贺岁迎新、使节临朝、将士出征、宫庭典仪、民间隆庆、各行各业、衣食住行,凡此种种,一旦举行,必得击鼓奏乐,营造热烈气氛,以示庆贺,以为荣幸。金鼓齐鸣,响遏行云;一鼓作气,鼓舞人心;鼓声隆隆,催人奋进;鼓声大作,山摇地动

  鼓,是蓄劲发力的神器,是催人跃起的强音;鼓,是意气奋发,斗志昂扬的象征。鼓,千百年来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战争、和平,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武威,亦称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汉唐以来,它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曾作为丝绸之路上一座“后食恒足,战守多利”的军事重镇而“耀武扬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它的文治武功,更使它成为河西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而声名大振。

  据武威县志记载:“凉俗,士风壮猛,便习兵事”武威,即军功武威之意:“何日开此疆,英雄汉武皇”(胡鈛凉州)“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过凉州),“一从结发戍凉州,铁甲磨穿已秃头”(朱成泳陇头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武威这块土地,历来就与军队戍边,将士出征、行军御敌、沙场征战等兵家之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生活,民间习俗,文化遗传等等,必定也与军旅驻行,军民往来等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缔结了互相依傍,互为依存的鱼水关系。《凉州攻鼓子》,无疑便是一种古代汉唐军旅乐舞之遗存。

  《凉州攻鼓子》由汉唐军旅乐舞演变流传到民间,成为凉州民间重大祭祀庆典活动“凉州社火”中一个耀人眼目的重要节目,经千百年历史嬗递,风雨变迁,依然风采倍加,光彩照人,令人赞叹。确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文化传承的辉煌成就。

  《凉州攻鼓子》在中国传统鼓乐中属腰鼓一类鼓舞,但它与一般的腰鼓(太平鼓、安塞腰鼓、肩鼓、秧歌腰鼓)的风格迥然不同,从它的道具、化妆、服装到表演,都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勇往直前、正气凛然的美感,具有强烈的军旅气势与西部特色。

  《凉州攻鼓子》在凉州社火队伍中又叫“鼓子匠”。传统的《攻鼓子》队伍一般由8人、16人、24人、32人、48人至更多偶数组成。《攻鼓子》表演者装束皆为古代武士打扮,黑衣、黑裤、黑靴、黑幞头。头插两根红色野雉翎,美其名曰“招子”,取“上净天宇、下扫风尘”之意。身背牛皮长鼓,手执枣木鼓槌。打起鼓来要“心到、手到、眼到、神到。讲究“手、眼、身、法、步”的统一。它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即:“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生动形象、简单明了。要求表演者上身要昂首挺胸、精神饱满,双臂挥舞有力,舒展大方;下身要前弓后蹬,前足弓步踏地,后足用力外蹬,大有与敌相博,蓄势待发之状。它的基本动作是:“雄鹰展翅”“奔马腾飞”“鹞子翻身”“凤凰三点头”等。踢打跳跃,矫健有力,举手投足,优美大方。它的场面变化主要有八个阵法,即“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三箭突围阵”“四门兜底阵”“五福捧寿阵”“六出祁山阵”“七擒孟获阵”“八卦连环阵”阵法多变,变化莫测,出神入化,令人眼花缭乱,目不睱接。它的队形变换主要有:“一字长蛇”“两军对垒”“三军演示”“四门斗故”“五子登科”“六朵莲花”等六种。进退开合,井然有序;左顾右盼,互为照应。使人如临劲旅,如观阅军,振奋激动,肃然起敬。它的套路衔接,还有“集合”“拉花”“拜坛”“祭阵”“连套”“对攻”等招式程序。舞者时而马步对攻,时而振臂划鼓,时而跃起凌空,时而落地生根。跃起时如巨龙腾飞,落地时如泰山压顶,对攻时如猛虎逼视,拉花时如紫燕穿云。整个表演过程中,每一位鼓子手都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神情冷峻刚毅,潇洒自如,步伐沉稳矫健,步步为营。正气凛然,一往无前。确有古代将士挥师出征,鼓舞士气;凯旋归来,庆贺胜利之强烈浓郁氛围也。

  依照民间习俗,每年正月初二或初四,是凉州社火“开锣”(开闹)的日子。一到这一天,各村、各社的社火队全部都聚集在村头场地上,首先由“元宵会”会长点验齐备,吆喝社火“起身子”(起动),而后社火队按序依次“开闹”,在会长率领下敲锣打鼓,边舞边闹,前往“春官”府上(预先推选的“春官”家)行“请春官”大礼,亦谓之“请老爷”。请上“春官”之后,即在“春官”统一指挥下恭敬虔诚地举行“取土”“取水”“迎福神”等祭祀仪式。这些仪式举行完备之后,“春官老爷”即率领社火队到所在各村各户农家“拜年祈福”,名曰“串庄子”。“串庄子”结束以后,从正月初六开始,凡东北乡各村社的社火都要抵达王城堡大庙“会面”,民间名曰“碰梆子”。“碰梆子”实际就是一种各社火队的汇演比赛。“碰梆子”时,相遇的各社火队必须按照一定的仪规,首先由“春官老爷”互揖为礼,谦让有加,而后由社火队中各个队列分别登场,逐一竞相表演。在此类表演过程中,各家社火,每个帮子、每一角色都要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尽情炫耀,尽力表现,大有你追我赶,互不服气之竞赛意味。尽管如此,但这毕竟是一种充满喜庆,各显神通的和平竞技方式,于是各个社火队在各部分“会面”表演完毕,也便各自收军,尽兴而归了。唯独鼓子匠“会面”,叫做“会鼓子”,又叫“斗鼓子”。此处特别强调突出一个“斗”子。“斗鼓子”时,各社火队中的鼓子手都要从各自的社火队伍中敲打扭动到场地中央,形成一个集中表演的圆圈。此时,“头鼓”(打头的鼓手)挺立中央,其余鼓手围绕头鼓,后退六步,前进六步,往返敲打表演冲刺六次,称为“六进六退”。在每次冲刺时,两队相逢(会面)鼓手的步伐,速度,鼓点相互对峙,你追我赶,扑天掀地,跳跃转圈,犹如二虎相“斗”,互不相让,好像定要一决胜负,非要“斗”出个你高我低不可。“斗鼓子”表演达到高潮时,几十队,甚至上百队鼓子汇在一起,由数十面大鼓配合指挥,掌握节奏,外加锣钗烘托气氛。几百人,几百个鼓子同敲一个鼓点,同踏一种步法,游走变化,配合默契,进退开合,谐调统一。造成一种排山倒海,山呼海啸,雷霆万钧之势,给人以极大的震撼,鼓舞与鞭策,令人奋发,催人奋进。

  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凉州攻鼓子》的继承和发展共6代。其中第六代传承人杨门元和杨万柱是新时期以来四坝乡《凉州攻鼓子》队的领军人物,具有很高的表演才能与击鼓技巧。扮相魁梧英俊,动作矫健出众,技术全面娴熟,在整个《凉州攻鼓子》队和当地群众中均有很高的威信与口碑。杨万柱粗壮有力,勇猛彪悍,具有西部汉子的突出特点和最佳优势;杨门元英俊潇洒,英武挺拔而又不失文雅。他们二人皆为领队“头鼓”,一文一武,交相辉映;文武相偕,互为映衬。俨然两员统军大将,肩负着统帅三军,指挥全盘的重要任务。

  现已培养出杨万鹏、杨喜、杨万兴等下一代传承人。他们均是目前《凉州攻鼓子》团的青年骨干,优秀鼓手。多年来,他们协同团长杨门元,对《凉州攻鼓子》的传承、发展、培养接班人,培训新鼓手,做了大量认真细致地工作,为永昌镇山高小学、刘沛小学、四坝镇寨子小学、四坝中学等乡镇学校组建了少年攻鼓子队,培养了近千名少年攻鼓子手,使《凉州攻鼓子》后继有人,为《凉州攻鼓子》艺术的继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