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娱乐资讯

关于鲁迅的客观评价究竟如何?正反皆可。?

  关于鲁迅的评价太多了,不一一细说,我就说一种比较典型的负面评价,现在还常常见到,就是认为

  这一评价来自梁实秋1929年与鲁迅论战的文章《“不满现状”,便怎么样呢?》:

  “有一种人,只是一味的‘不满于现状’,今天说这里有毛病,明天说那里有毛病,于是也有无穷无尽的杂感,等到有些个人开了药方,他格外的不满;这一服药太冷,那一服药太热,这一服药太猛,那一服药太慢。把所有药方都褒贬得一文不值,都挖苦得不留余地,好像惟恐一旦现状令他满意起来,他就没有杂感所作的样子。”

  梁实秋的这番议论一针见血,恐怕就连鲁迅的铁粉看到也会哑口无言的罢,鲁迅大概被这一枪刺到要害了,当时他的回应避重就轻,并未做出正面的反驳。

  我喜欢鲁迅的文章,可是又不得不承认梁实秋言之有理,因此受困扰很久:如果鲁迅只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那么他的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鲁迅的这些文字,与其说是“牢骚”,不如说是“呐喊”,它们的意义就在于唤醒愚昧的浑噩的昏睡的民众。至于民众清醒以后,该如何诊治,该开什么药方,那自有其他专业的人去劳心劳力,如果一定要让一介书生的鲁迅来救治,未免有些强人所难。

  要想知道鲁迅唤醒了多少民众,去翻一翻鲁迅的传记,那从早到晚踏破鲁宅门槛的各界的友人和学生,还有鲁迅去世后万人空巷的送葬场景,足可说明一切。

  但是喷子们可能会说这些都是年轻人,本就思想新潮,受鲁迅影响不足为奇。可是喷子们大概不知道,鲁迅的粉丝中,也有六七十岁的满清遗老,我就不举例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鲁迅学生荆有麟写的《鲁迅回忆》。

  谢邀。又要客观,又要自己的看法,很难。我的心是偏的,长在左边。鲁迅的每样,都有敌人指摘,这些指摘还能说的十分有理。这要看你自己的三观,你到底相信谁的,这相信的根据是什么。

  鲁迅为青年多么的竭尽全力,他宝贵的生命,是在太多的碎事中磨掉的。他生活简朴,营养不良,穿着破旧的长衫,冬夏都不舒服的胶鞋,在夏天的上海,忍着酷暑工作,满身痱子,有如荔枝;他待人热诚,仔细看稿却很少改动,他大量的写信和见人,大把胡乱的借钱给人,他出门被大量特务一路跟踪,有时不带家门钥匙……

  他确乎有一种巨大的牺牲精神,这种人格,这种很不谋求舒适的生活,你和我说,他对弟媳出轨,在租界通日?疑心刻毒,性格冷峻?许是我见识少吧,无法接受这样的奇葩。对妇女也一样,他文字中但有想法,总站在女性立场,替她们考虑,从家国到隐私。没有很多中国人是这样的暖男。

  首先是人品差,通过日。对,那种指着小日本鼻子骂的做法很对,你还能在当时整个东部基本都被占领的前提下还能跳出来的,这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sb。当时这么硬气的不是牺牲就是失踪吧大概。当然事事无绝对,一百个硬气的牺牲九十五个,你再告诉我你说错了,有活的好好的,你真的很棒。

  先辈们发明的中国词语博大精深。在那个小日本横行的年代,能独善其身的要很会“周旋”,“周旋”跟“投靠”不同,投靠是人都给卖了,周旋是很过分的事情触及到底线国家民族这些问题时能止步,参考他弟周作人。两者不太一样的。

  有说他情商低朋友少得罪很多人的,也引用了很多名人对鲁迅的主观评价,当然都是一些跟鲁迅接触过或者最起码读过鲁迅书人的。这就跟现在一样,说大实话的人永远不受待见。不信可以自己试试,生活里不仅多说大实话,而且加上修饰,把大实话表现的很严重或者很情节很厉害,你看看这个下场是啥。

  可笑的是这一点中国人还没改掉,很多事情听到耳朵里,只要不提他名字就不是在说他,就是因为“心大心宽”才要把话说的难听,严重,这样人们才能听进去。比如人血馒头这个词。

  我觉得鲁迅先生是没啥大问题的。这几年我被家里逼着相亲,我相信很多年轻人跟我一样,在这方面被社会和长辈绑架。你再看看人家,一百多年前哎,那可是思想比现在封建几十倍的年代,父母之命不从,就算后来过门也不同房,这种正气我等一辈子也学不来。光这一点,就够我们年轻人去好好学习几十年了。

  人越大越胆小这话是真的。仔细再想想,现在还能有几个人能养一个闲人不通血缘的养几十年?